汽车简史(020)
在英国,能和“奥斯汀7”媲美的,就要数在两次大战之间成长起来的另一位汽车大亨威廉-莫里斯。莫里斯生于1877年,他六岁时,戴姆勒完善了汽油发动机,九岁时,奔驰造出了第一辆汽车。莫里斯是牛津郡惠特尼一个小店经理的儿子,从小在当地普通的砖墙房子里长大。后来,莫里斯常常粉饰自己的过去,特别是夸大父亲的成就和素质,却从不提起母亲。莫里斯60岁时,说他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会计,有着非凡的金融头脑。他说父亲早年在加拿大与土著生活过一段时间,并在那里发了笔大财。事实上,莫里斯的父亲 - 弗里德里克-莫里斯 - 思维闪烁,喜欢不停跳槽,但从未离开过他生活的英国米德兰地区。1880年伦敦地铁发生过一次神秘事故。在那之后,弗里德里克-莫里斯的健康就一蹶不振,只能做一些法警之类的简单工作。然而,关于父亲的这些明确事实似乎都从儿子的记忆中消失了。威廉-莫里斯还坚持说自己的昵称一直是“威利”,从来不是“比尔”;然而很多他小时候的熟人都清楚地记得人们管他叫“比尔”或“比利”。后来,莫里斯的传记作家马丁-爱德尼说,威廉-莫里斯总是想撇清他和自己过去的干系,甚至不惜“重塑”他的记忆。
莫里斯是个典型的自我实现式人物。十六岁时,他就靠修自行车谋生,并贴补家用。1904年,莫里斯的牛津自行车代理行破产了。这次打击影响了他一生对生活和经商的态度。然而,坚定不屈的莫里斯很快就振作起来。他在牛津又开了一家公司,生产摩托车。1908年,他卖掉摩托车生意,在牛津的朗沃大街开了一家“厂店合一”的展厅,起名“莫里斯车库”(牛津当地报纸则称之为“牛津汽车宫“)。他在展厅橱窗中展出刚造好的汽车,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创新。
与福特和奥斯汀不同,莫里斯的造车方法独特。他造车时并不什么都做,而是依靠众多零部件公司,成为集大成的组装者。他利用自身的机械和工程专长,去市场上找最好的零部件,并用自己的本事把它们集成起来。牛津离汽车工业基础成熟的西米德兰地区不远,所以莫里斯很容易找到不少优秀供应商。关键是,莫里斯的这一造车理念和方法使他节省了大量投资。经过1904年的破产,莫里斯对投资总是小心翼翼。他常常跟身边助手说,这一策略让他捱过了战后的1920年代。在那段时期,很多汽车公司都没逃脱破产的厄运。
然而事实上,莫里斯汽车公司之所以能捱过1920年代,主要是靠当地著名地主麦克莱斯菲尔德爵士的慷慨解囊。这位爵士与莫里斯可谓不打不相识。当初,爵士因为与莫里斯发生了撞车事故而想起诉他;但莫里斯却反将一军地说:“我车里坐了三位治安官,您认为您打得赢这官司吗?”经过此事,爵士居然喜欢上了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人。1912年,爵士向莫里斯的公司投资四千英镑。七年后,爵士又投了三万两千多英镑。正是由于这些投资,莫里斯得以在人人都收缩甚至破产的1920年代开发了新车型、扩张了新工厂,并好好地活了下来。
尽管“二战”之前,莫里斯这种利用供应商零部件进行组装的策略非常奏效,但是1945年以后,他这种缺乏垂直体系能力的做法使莫里斯汽车公司在经营上显得脆弱而过时,积累了很多风险。1939年开始,莫里斯开始收购一些供应商为他所用,但他对投资的忌惮让他总是小心翼翼,哪怕是经营状况不错时也裹足不前。果然,到了1952年,富有远见的奥斯汀公司反超了莫里斯公司。
莫里斯虽然在业务模式上因循守旧,但在技术创新上却从不保守。他刻意避开豪华车,采取了福特 Model T 的策略,专注价廉而经久耐用的普通车。按这一思路开发的“莫里斯牛津”就是一个例子。这款车因其车头可爱的圆形散热器而得绰号“牛鼻子”。莫里斯和福特一样,希望自己的车既便宜又耐用,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1913年,Autocar杂志对莫里斯“牛鼻子”大加赞赏,称之为“大车堂堂正正的微缩版,具备大车所有的一切功能配置,以及高级车应有的做工和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