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主动设计有感觉

阅读术① | 大人看书的模样?“一行采集”阅读法

2018-10-08  本文已影响3人  米田的主动设计
image

你是否有以下烦恼?

如何你有以上症状,不妨了解下快速阅读。

一句话简介: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作者: 印南敦史
书籍:《快速阅读法》
作者曾是一位慢读者,如今已成为书评人,每月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每年平均阅读700本书,而且将阅读体验变得轻松愉快。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你实现“像听音乐那样读书”的状态。

作者阅读速度很快,主要原因他是个书评人,写的书评越多,赚钱的效率就越高。并且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会,看得多了,相似的论点就没必要重复看。

image

就像没有人强求记忆音乐,而是将乐曲当作背景音乐去听。我们自然而然会忽略很多细节,没有经过训练的读书方法,往往都是初高中时期的阅读方式。书本必须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看,这便浪费了很多时间。

就像听音乐一样,如果我们想要记住这一切,就无法欣赏音乐了。我们不会想把这些声音“作为知识储存起来”,而是希望让它们自然地从耳畔流入心底,并从中获得快乐。

本书最大的观点也是在于此,“邂逅1%”的收获。

就像歌词一样,每段旋律总有那么几段话能触动人心。全民搜歌!遍布香港的歌词大字报.

大部分朋友可能记不住歌曲名,却能哼唱出部分歌词。

全民搜歌

信息爆炸时代的阅读——读&写

就如同吸气过度感到难受,呼出来就好了。同样,不要只是一味地“读”,也要“写”。要改变阅读的理念,不是仅仅单纯地读,而是“为了写而读”。

纠结于仔细阅读魔咒的人,会有这样的奢侈愿望:“只读一次,就能把书中的内容印刻在脑海中。”

要做到这个程度真的很难,信息爆炸时代,想要把一切都化为己有是极不现实的。

以摘录为主的阅读

作者每年都要为多家媒体机构撰写书评,每年能产出700份,每天就要输出2本书的书评。

如何保证数量如此多的情况下,保证质量,是我自己很感兴趣的地方。

印南敦史,我撰写的书评之所以比较受欢迎,或许是因为它们与报纸、杂志上所刊登的其他大部分书评在风格上略有不同。

有意识地加入了较多的“摘录”

为什么要多摘录呢?

登载在网站的新闻页面上。也就是说,读者、阅读环境、阅读时间都与纸质媒体相距甚远。

网络媒体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说得极端一些,新闻网站的读者希望在书评中看到的并不是书评人的主观意见,而是“信息”和“事实”。

对于网络报道,人们大多是在通勤途中使用智能手机翻阅,或者在开始工作之前使用电脑查阅,阅读时间往往非常短暂。

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让读者感到有所收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摘录”,将书籍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并呈现出来。

有太多想记录的东西——不妨试试“一行采集”

在阅读的同时,随时将触动心灵的文字记录下来。 准备好A4纸,读到佳处随时摘录。遇到想记住的内容,就摘抄下来。

1、开头标明页码

2、之后是文章内容,如此不断累积。

另外,摘录的时候,最好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整个段落,而是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作者将将这种摘录方法称为:“一行采集。”

每次推选一本书,并从中摘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无论是什么样的书,都一定有令人难忘的部分,连载中选用的句子就是打动了我的那一句——无论它是用什么方式,触动了我的哪根神经。

作为撰稿者,这个创意最吸引我的,就是让我重新深刻体会到了“邂逅一行”的喜悦。

先记下日期、书名、作者,然后摘抄“一行精华”,在此之后,用30~40字左右的篇幅,写下“一行评论”。

image

譬如这本书的精华,就如同题目一样:“一行采集”阅读法

通过一行采集连接不同的书籍

快速阅读,很重要的理念是相同主意的连续阅读。

为了再次确认我们积累的阅读成果,建议大家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

image

在这12本书中,甄选出最佳的一本,让它成为自己近期阅读的书籍中最精彩的一本。到了年终,再从这一年历次选出的“最佳”中,选出一本“最佳中的最佳”。

为什么采用这种快速阅读是可行?

市场上大量流通着商务类书籍、时下一些畅销类书籍的解释说明性内容,一般多采用以下结构。

因为类似于议论文的行文方式,这就决定了能够快速阅读。

同时,人类的大脑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自动补全遗漏的片断。在读到“A→C”这样的字幕序列时,我们的大脑就会自动推断“其间是B”。

image

就像这张照片,就算缺少一块,你也能迅速知道这是一头大象。

换成阅读一本书,这种方式同样适用。如果简单描述这个快速阅读的流程,应该是这样:

● 步骤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 步骤二: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 步骤三: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 步骤四: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总结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我尝试以作者一行采集的方式,写一系列书籍的读后感。这种模式因为极简,坚持下来的可能性会提高很高。并且能通过同一主题不同的一行评论,将知识完整的串联起来。同时能真正了解自己擅长和喜欢究竟是什么。

囫囵吞枣的快速阅读是否是最理想的状态,我并没有办法回答。但是如果你以想回答自己某个问题的方式进行阅读,一行采集的这种方式就挺有借鉴的价值。


做过1万个小时设计,读过1千本书,分享与你相关的设计故事

微信号:izddesign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