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辛格:《陪伴生命》
多年前读过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主要是出于对生命之终巨大而神秘的尊重。此书和《西》类型风格,倒是颇有一致之感。
中国俗话说“人生除死无大事”,平时在社会中,人们最怕的就是“不怕死”的角色。多年前我有一个朋友,QQ中的个人简介是“死不怕,怕的是生不如死”。以上这些话,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人们对死之一事的态度和想法。此事很重要,人们必须面对它。乔布斯说“你终将死去。”这绝不是一句空话。问题在于你设想过了吗,面对和思索过了吗。勇者无惧,自死而始。
托尔斯泰在一部小说中描述过一个老太太之死:一个贼进一人家偷了东西,顺手拿了把刀在手,出门时遇见主人——一老太太,顺手一刀杀了她,老太太临死双眼饱含怜悯之意看着那个贼。这眼神有圣洁之意,足以令此贼愧恨一生。博尔赫斯在一部短篇中描写两男人迷恋上一女人,轮流约会做爱,此事令两人烦恼不已,最终一人把女子带出去杀了她。那女人死状如何博尔赫斯没说明白,但以其对死亡,时间,镜子和匕首的一贯迷恋态度,必然精彩绝伦。此是一个遗憾,我设想过不少场景。另外有一个绝佳之死是卡夫卡在《审判》中描述的场景:k被带到一处无人之处执行死刑,他居然怀着多少有些莫名的美好情感接受了冰冷的夺命之刀。
人究竟有没有灵魂?那个经典的实验说灵魂重21克,这是人死亡瞬间称量体重所得数据。许多人信誓旦旦的说动物没有灵魂,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灵魂也许无非精神和情感。动物只有本能,没有高级的精神思维和情感思维。
灵魂,这是个未知的大问题。这种问题是否成立直接关乎一切宗教是否还站的住脚,关乎如本书以及《西藏生死书》一类作品的内在内涵的价值和意义。科学毕竟有其不能观照到的地方,那些地方早已存在数千万亿年,也许比宇宙本身的历史还要更加古老。另一方面,科学其实同时似乎也在用自身发现证明自身有无力之处。比如科学家证明宇宙中的可见物质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为“暗物质”,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所知的人,我们的身体以及精神和情感,只是可见的一部分,另外巨大的部分被神秘的隐藏,不为我们所知。比如灵魂,便蕴藏于那不可见的极大部分里。
从科学的角度讲,构成一切事物最小的一粒原子,其本身的复杂程度不亚于巨大宇宙。看上去无论人类科学如何发展,始终只能在小范围内发现一些被允许的东西。比如一个电脑模拟游戏中的角色怀疑了他的世界,于是他终其一生在一个电脑显示器中研究他的世界,他发现了颜色的构成,光和其他物体的设定参数,他甚至解决了他们的生命设定时间上限。但那又如何,作为二维存在物的他永远不能见到显示器前立体的思维玩家。
科学如灯,宇宙如巨大无边的暗夜荒原,灯照过的地方越多越大,同时也就发现黑暗和未知更大。人与灵魂,也许更像一个哲学比喻:一棵树的两面一边是一个人,一边是一只松鼠,人想看见松鼠,努力围着树跑,松鼠则努力始终藏在他的对面。这样,无论人如何转换位置,松鼠始终在他不能穿透目睹的对面。更多的时候,想到灵魂和关于生命的神秘之处,不免想起这个比喻。也许人和松鼠两者都存在着,但注定无法相逢。也许都并不存在,而人和松鼠各自杜撰了追逐的对象。
无论如何,关于人与灵魂,我们面临着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麻烦。这个麻烦亘古未解,以前如此,想必以后也必定依然。
2016-12-22于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