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人生(3):生活应是蛮好玩的
吃的是味,品的是境,忆的是情。继续追忆吃喝人生,此为第三篇。
前面两篇讲的都是姑娘们的故事,这篇提及三位男士:一位下属,一位领导,一位同学。
【1】饺子与小刚
小刚的母亲从国内前来德国探亲,于是我就张罗部门同事一起包饺子聚聚。
那还是第一次经历包饺子全流程。来自东北的男同事负责和面,小刚的母亲最有经验,负责调馅,大伙轮流擀面包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在异国他乡,算是相当幸福了!
小刚的母亲说:“没有不好的皮,只有不会包的人”。擀成什么形状的皮,在小刚母亲的巧手下都能包出漂亮的饺子。
就这次之后,我几经尝试,真就学会和面,并始尝试各种面食制作。
印象中小刚的母亲温和娴静,与小刚的脾性大相径庭。
小刚是我本地招聘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在面试时,小刚就坦诚婚姻状态,娶的是德国姑娘,生了女儿,但因一次家庭冲突,小刚表现粗暴,老婆就申请分居,还在考虑离婚。目前由政府安排的义工在帮助照看母女,而且禁止小刚再与母女同住。
当时就心存顾忌,但部门那个岗位的同事马上就要休产假。时间紧迫,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决定先录用小刚救急。
小刚入职后,这才了解到,德国的法律是保护妇女与儿童。所以小刚的工资一到帐,自动会有一半划到老婆帐户。
而面试的隐忧逐渐变成了现实。小刚也不是缺乏能力,人也正直,就是脾气冲动,影响业务开展。
诸多因素影响,最后还是决定在小刚当期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签。
之后,再无联系。
有时想想,家族DNA是很可怕。性格决定命运,大抵如此吧!
还有文化冲突,会让异国婚姻出现难以想像的结局。
小刚曾提到,带老婆回国探亲,父亲一生气就揍他,吓得德国太太要报警。
若德国太太真是报警,那中国警察是否觉得,这德国女人真是少见多怪。在中国,父亲揍儿子,老公打老婆,虽不对,但不也很寻常吗?

【2】西红柿鸡蛋疙瘩汤与光总
光总是我的主管之一。
职场多年,经历不少主管。我这人做事风格,凭良心说,积极主动,责任心强,能力还不算太差,又无名利野心,只钻研业务,一般都颇受上司赏识。除非那主管喜欢拉帮结派,小肚鸡肠,那我也不客气,炒了主管走人。当然后面这类主管在我的职场生涯仅遇到过两位。
而绝大多数主管,不仅在业务合作顺畅好,不少甚至建立了良好的私交。
光总就是这样一位。业务合作愉快暂且不表,在生活中我们真成了朋友,到现在虽然身处不同国度,甚少见面,还间或会互致问候呢。
那年冬天,光总前来德国出差。周末,约上几位同事一起周边转转,回来晚了,发现餐馆都已打烊,仅有火车站还有快餐。
光总问家里是有否有面粉?我那段正在饶有兴趣地学做面食,面粉必备。
光总又问是否会做疙瘩汤,我说不会。
光总就说他来做。
但见光总取出适量面粉,将水笼头开成细丝,再慢慢搅动面粉,疙瘩就形成了。
那晚上,西红柿鸡蛋疙瘩汤,让在寒冬天气跑了一整天的几位同事大呼舒服至极。
一看这么简单,也就成了我常做的早点。
最主要的是女儿特爱吃,家里的早餐隔段都会来上一顿西红柿鸡蛋疙瘩汤。
好些年未见光总了。光总有所不知,这疙瘩汤,还后继有人呢。
那一次我外出,女儿就向我讨教如何做疙瘩汤。
过一会,女儿发来微信说:“投降了”。再一看照片,原来调成糊汤了。
有些事,看别人做起来容易,真要自己来做,其实蛮难。
而提起光总,那一段充满激情的职场岁月总会清晰如昨。
以前我同下属在一起,都是我买单,这是公司的文化。但自打光总来后,光总说,怎么能让女士买单?从此,我只管混吃混喝。嘻嘻,这个我最是喜欢,反正你光总官比我大,钱挣得比我多。
当然我最不喜欢的是光总爱劝人喝酒,我酒量委实有限,光总终于恨铁不成钢放弃培养。估计他也最恨我不擅长饮酒吧。否则酒逢自己千杯少,那可是人间一大美事,尤其对于光总这种酒量好的性情中人!

【3】Omelet 与郝教授
第一次吃Omelet,是在伦敦的研究生同学郝教授家。
我当时常驻英国,郝教授周末约我上他家一聚。
他先带我参观他的学校。他从书柜上拿出两本书给我看,原来是他的专业著作。
我翻了翻,全英文的学术专著,Microwave, Antenna,Electromagnetic field等词,自打毕业后,我仅在写英文简历时用过,工作中从未涉及。
彼时,郝教授已成为伦敦百名华人教授之一,在行业小有名气。
但想,自己读了七年的空间物理专业,自打离开学校后从未真正用过。那青春就这么浪费了?可是人家郝教授不也在专业上小有建树?
于是,请求郝教授送本书给我纪念。
郝教授问:“你会看吗?”
“当然不会,不过放在书柜显摆一下。”
郝教授还是没送我。没送最好,否则就只是搁书架上蒙灰。
郝教授的太太是医学博士后,夫妻两都是高学历高颜值,一双儿女,子俊女美。不由让人叹服,上帝是如此眷顾这家人!
第二天早上,见郝教授甚至亲自下厨,准备了Omelet。
让我非常感动。
聊起当年求学时,郝同学相当严肃,不苟言笑,我轻易不敢同他讲话。现在不仅风趣幽默,还下得厨房。
士别三日,当刮木相看,更何况我们一别二十年未见。
“你印象中的我原来是这模样?”
“难道你不是这样的吗?”
后来我真尝试做过Omelet,可能操作不当,家人都不喜欢吃。这没有获得掌声的早点,自然就只能存于我的美食笔记了。
今年八月前往肯尼亚旅游,注意到酒店早餐都有Omelet,又忆起郝教授做的Omelet。这肯尼亚曾是英属殖民地,那小黑都学得地道的Omelet,也不足为奇。
刚想到郝教授,可巧,又好些年未曾联系的郝教授发来信息,现正在多伦多出差,求见呢。遗憾错过!
但想,没准哪天郝教授获得个什么小奖,如诺贝尔奖之类的。我就会与朋友们嘚瑟,那个得诺贝尔奖的郝教授,是我研究生同学,还是我本家,他还给我作过Omelet呢。
虽然我什么也不是,但沾亲带故蹭点名气,符合人之常情吧?
【4】结语
一气呵成写成三篇小文,都是刚外派欧洲那些年的人与事。那时厨艺从0到1的状态,好奇心相当强,还因为自己想吃。
近日,看过一本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描述混沌初开时期人类初民的存在面貌。
其中有个观点,远古时代,初民以吃作为生活的唯一驱动力,推动工具的出现,如打渔、狩猎。随着捕食能力增加,人口增加,进而推动婚姻制度变更,财产继承的变化,政治组织的形成,逐步演变到现代文明模式。
这可真是有趣的观念。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本欲研究菜谱,却忆起很多旧时光。
一道菜,一个人,一个故事。
从未遗忘,一直在心底。
聚也欢喜,别也不伤。
你记得也好,忘掉也罢……
曾经遇见,足矣!
好吧,就此打住,该做饭啦!
上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