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里的中国——左传》——纷争
按照传统,从《尚书》、《诗经》下来,就应该是《春秋》,但杨照没有选择春秋,而是选择《左传》,借由左传来对春秋那段历史进行解读。
第一是因为左传为最早解释《春秋》,传用来解释经。第二,则是春秋难懂。由于春秋笔法,文字极为简单,精简到短短二百四十二年的事情,只用短短一万八千字。想想乔伊斯用100多万字就写了一天里发生的事情,真是感叹文学的发展之路何其壮观。
由于春秋的极简,出现了很多对它的解读文本,就是后世的《公羊传》、《谷梁传》等等,但在其中,《左传》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首先,左传的成熟时间和春秋成书时间极为相近,按照作者的说法,两者手头应该还有其他的详细史实资料,用于佐证。其次,左传还记述了多余春秋的历史,即从鲁哀公十四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历史。最后,左传是“以事解经”,而非对原文咬文嚼字。因此,杨照选取左传作为第三本经典解读。
在解读中,有一个观点非常重要,涉及到为何《春秋》能作为王官学。春秋作为正统的教学文本,必然需要对封建制度服务,虽然聊聊几字,但对于封建制度的捍卫,它是十足的范本。比如《春秋》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经过解读,里面少了“王即位”这三个正常的语句,为何省去呢?因为当时鲁桓公的生母文姜回娘家去了,后面就牵涉到文姜和齐襄公有染,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但光从《春秋》的这六个字,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这么大一篇背后故事。春秋的简单并没有掩盖历史的复杂,这也是后世那么多人进行重复解读的原因之一。
在正本春秋中,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恩仇纠葛,简单概括就是,大国想更大,小国想保命。大国想扩张,就会借口各种名义,挑起各类战争,甚至借助周天子的名义。虽然周天子的实力已经相当孱弱,毕竟名义上还在。就跟我们现在大家族内部的纷争一样,总归有个辈分比较老的长辈出来做个居中调停,即便这个长辈没啥实在能力和权力。小国为求自保,只能趋附于大国,小国无外交,他们做的更多是“挑战——应对”,比如息国和蔡国的过节,息国怂恿楚国先打自己,然后求兵于蔡国,这样楚国就能名正言顺攻打蔡国,殊不知后面蔡国以谗言说息国有美妇,又引起楚国灭息国。这样的斗争,听起来就跟小孩抢糖果一样,最后都归了街角的无赖。
诸国纷争在封建时代,虽然礼乐崩坏,但还能守住残存的规矩,等到战国之后,秦汉称霸,再用旧制度来规范就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才会产生新的规矩。而后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等等文化措施,无一不是为了秩序的建立,建立秩序,使民守命、使兵守城,国家才能安邦定国,而这些道理,一直都在书籍里没有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