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书·道德经》予自然读解-第二章

2019-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予自然_ae4d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很多人觉得,我们处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但那只是我们对世界的肤浅看法,不代表这个世界本身有任何对立存在。我在第一次读道德经时,就觉得这一段的解读有问题,可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后来通过自己的感悟,明白了其中的真意,此后,任何道德经的注解,我都先看第二段,来判断作者是否了解真意,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立的解读方式不好,也不是说予自然境界多高,只是一丝灵感罢了。而从本质上来说,对立的解读方式,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当有一个概念出现时,一定有一个隐藏的对立概念伴随着,美丑,善恶,大小,多少,都是对比而来,如果不去对比,就一定没有对立的概念存在。只不过,这并非道德经的原意,李大爷给我们的惊喜,可不止于此啊。《道德经》讲的都是本质,而并非概念。

好、坏、善、恶。是生活中最核心的二元概念,可他只是概念而已,这如第一章所说,概念永远都只是概念,并不是本质。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而对本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概念。可任何东西的本质都是他本身,没有任何概念可言。有人觉得苹果好吃,看到流口水。有人觉得苹果难吃,听到就恶心。可苹果只是他本身而已。你觉得好不好吃,美不美,跟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有人被苹果砸到头,觉得真特么疼,骂苹果是坏的。可牛顿被苹果砸到头,却引发了一次“灵光乍现”,成了物理名家。所以,这世界上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中性的,都只是他们本身而已,好坏,善恶,都只是不同人的不同经历,引发的不同定义。美,丑也是一样,每个人的审美方式都不同,所以才出现美丑的概念,但这也只是概念,并不是其本身。古代以胖为美,可现在呢,多少人把自己搞成“蛇精”。很多在中国被评价为丑女的人,在老外的眼里,却成了美女。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女朋友不如别的女人美,甚至觉得她变丑了。抛开她卸妆的因素不提。那么一定你通过对比,产生了美丑的概念,从而对你的女朋友改变了定义。因为你在追她的时候,也一定通过对比,产生了她很美的概念,所以你才选择她作为你的女朋友。不是么。人尚且如此,事物又何须多言呢。

善恶也是如此,举个极端的例子吧。很多人觉得,救人一定是善的,杀人一定是恶的。因为生命最可贵嘛。可救人一定是善的吗?如果救了一个人,结果这个人日后成为了一个杀人狂徒,又如何?为了救落水的人,自己把命搭进去了,又是善和恶,是好是坏呢?杀人看起来是恶的,可自古以来,大奸大恶之人,被杀无数,这又如何?不知道谁丢了一块石头,砸死了一个人,看到新闻大家会觉得,丢砖头的人,真特么坏,做了恶事,死的那个人真可怜,无妄之灾。可后来新闻追加报导,原来被砸死的人,是一个连环杀手,在逃人员。于是,大家便会觉得这个无意丢石头的人,做了善事,这个杀手,死的活该。这善恶的观念,瞬间反转。再拿大家公认的“放生”来说,这个基本是上是公认的善举,可放生的动物从何而来呢?供销一定是平衡的,你以为你把可能会被别人吃到肚子里的鱼放生了,可是实际上,你放生的本来就不需要被吃,也不需要被放生,人家本来就活的很好。如果不是因为满足放生的需求,他本身就不在商品供应链里。是因为人们有了放生的需求,才导致了更多的捕捞,更多的贩卖。难道不是么。就更不提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了。那么这又是否是善举呢?

亲子关系也是一样,在我疗愈的经历中,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来自于父母和家庭,有些人觉得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好的,可又有多少人因为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变成“废物”。有些人觉得父母对子女的苛责是坏的,可又有多少人因为父母的“不慈”,进而磨砺自身,独当一面。有些父母对孩子特别特别好,吃好吃的,穿保暖的,报学习班,找家教辅导。可又有多少孩子因为这些“爱护”而积食,而发烧。因为这些学习压力,又产生了多少心理压力。这就真的是好吗?未必吧。再说孝道,这个中华传统“美德”,但当这个美德变为“枷锁”,又有多少子女因为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不敢逆父母的意,在压抑中成长,而变的胆怯,紧张,自卑,消极度日。又有多少家长,因为子女的“愚孝”,而沉迷在对子女的呵斥和怨气中,需要子女来满足自身的缺失。无法自拔,从而无法面对自身的问题,无法成长,含恨而终。这些真的是慈吗?这又真的是孝吗?

所以,追根溯源,看清本质,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中性的,他本身不包含任何的二元,更没有任何的对立。这些都是通过对比,看法,定义,概念造成的。如果抛开这些二元概念,对比定义。就会发现一切的人事物,都是美的,都是好的,都是善的。每个人,都需要对应的经历,来学习,来成长,来平衡自己的看法,最终达到中正平和,明白无善无恶,无好无坏,无对无错。这个世界的一切创造,都是让我们去看,去对比,去经历,从而明白万事万物的本质,而不是在表象上去批判,去评价,去搞对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切的事件,不管我们的看法如何,其背后的深远意义,一定是好的,一定的善的,我们觉得不好,不善,是因为我们的看法太狭隘了,太局限了。我们陷入了我们的定义中,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最终,当天下人都明白万事万物的本质时,就不会再对任何事产生负面的评价了。于是,所有恶的,丑的,坏的看法,都将消失殆尽,这就是“斯恶已”“斯不善已”,“已”不是已经,不是产生,而是到此为止。所以,一切的存在必通有无,一切的事件必有难易,一切的比较必有长短,一切的关系必有高下,一切的韵律必有音声,一切的行动必有先后。我妄自改了一下原文,以方便理解。

有无相,而生万物。

难易相,而成万事。

长短相,而形万状。

高下相,而倾万向。

音声相,而成万律。

前后相,而随万行。

恒也。

所以,当一个人,完全脱离了对二元对立概念的认同,而通达知晓万物本质的时候,他也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义,这种人,就是圣人,又叫智者,觉悟者,得道者,真人。他们随心而动,随遇而安,他们一样生活在尘世中,看起来跟正常人没任何区别,但是他们不会有任何作为的概念,他们只是存在,观察,体验,经历。所以,如果你问老子他做过什么,他会回答,我根本什么都没做过。而庄子说自己什么也没说过,佛陀说自己根本就没动过。他们只是目睹着身边的一切发生着,变化着,没有任何的定义,也没有任何躲避,抗拒,一切生生不息的成长,都不会被他们据为己有,他们不觉得任何东西是“我的”,也不会对自身的行为有任何的定义,自然不会把这种行为所引发的种种结果,归为自己的所为,归为自己的功绩。大自然的一切都在生生灭灭,按照自然的规律运转着,无一例外。所以,圣人又怎么会把某件因为自然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归结为自己的功劳呢,他了解到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善良的,慈爱的,这就是一切的本质。所以他不会阻碍任何事的发生,也不会期待任何事的发生,也正是因此,他完全归于自然,无为而为,所以对于一切事物的发生来说,他的存在才是最真实的,毫无阻滞的,他的功绩才得以永不消散,同时,也是最善良的,最美好的。

一切都只是那自然中最真实的存在,抛开因为对比而产生的虚假定义,二元概念。便能如实存在,如实经历。无为而为,则无所不为,再无其他。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予自然

专注本源疗愈,从根源解决身体及心灵上的困扰。

健康,心理,修行等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分享知识,帮助他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