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快乐的年轻人

2014-04-11  本文已影响40人  andy1999
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们接触并不太多,除了每年回家那几次也许会见到他之外,别的并没有太多交流。但无论是跟他当面的交流,还是听别人说起来他的事情,我都觉得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很快乐的人,虽然他年逾三十事业也才刚刚起步,然后他直到这两年才发现他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但他仍旧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做好自己的事业,并且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社会,也许只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但那也一定会有人认同他的想法和做法。

当我想写写他时,我想起了许知远的那本书的名字《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于是我写下了这个题目。

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们这里变化的太快,也许我们无法套用国外的那套做法,用一个个十年来区分和解释一些人。做为八零后的人,我至今都认为八零后和八五后是属于两个不同群体的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工具,他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对于政治则没有什么兴趣,因为大规模的扩招,他们毕业后择业的压力也相对较大。即使这么去划分,也是很粗糙的,过多过快的变化中,也许因为家庭背景,所居住的地方,也许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接触到的人,最终都会导致每个人巨大的差异,过往的经验更加的不能适用于现在,个人意识的迅速觉醒,使得每个人产生了更多的想法和选择,你看到的他们也许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或者纠结于各种选择之间,但这并不会使得他们的快乐比别人更少。

我的这个亲戚1981年出生,父母都在一个西南地区较发达的省会城市的国企工作,当他出生时,父母都已经过了三十,这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年纪了,据说小时候的他比较沉默寡言,我想这一方面让他更专注于学习以及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有些执拗的性格。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他的目标也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但除了考上一个好大学外,他并不想毕业后就一定去找个收入稳定的大型企业的职位,然后慢慢往上爬,虽然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他觉得无论怎样,自己的想法和理想才是最重要的,我想他的这个想法应该形成于他的大学生涯,他在那所著名的建筑大学凭借自己的设计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的重要奖项。他精确的制图能力以及对于建筑设计的喜好早在他进入大学时就已经表现了出来。这让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着很大的自信,并一直保持着这种自己直到现在。

我想他的这种自信其实更多的来自于出色的学业和喜爱,同大多数八零年出生的独生子女一样,对于自己走出校门后的事情并没有想过太多,也许有过一些憧憬和想法,但并没有真的去做准备,因为在大学里还有很多别的事情吸引着他,比如打球,比如山地自行车运动,对于后面这项运动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即使工作后他的薪水并不算太高,他仍旧为这项运动投入巨大,他的妈妈对于他的那辆价值两万多的自行车耿耿于怀,但也无可奈何。

当他毕业后,他还是留在了这个城市工作,在这之前他并没有什么职业规划,他也很想去沿海城市,比如深圳上海,因为那些地方能够接触到更新的更前沿的设计理念和咨询,但他从来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去独立生活,即使在大学,每周他都会回家住几天。而他的父母从心理上也并不想他走的太远,就这么一个孩子,养育了二十几年,还想继续看着他成家立业。通过一些亲戚朋友的关系,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知名的从事建筑设计以及建造的大型国企,在当时来说,这个 选择对于他来说很理想,他学的是对口的专业,而这个行业他也很喜欢,那么他就能很快适应工作,这一年是2004年,在这之前的一两年开始,整个这个国家都进入了一条快速城市化的道路,市内的旧房大量将被拆除,代替以各种各样的高层建筑,城市郊区的农田上也被盖了大量的楼房,城市的规模迅速变大,大量的人口也将进入城市。我想,当他开始工作后,当他看到这么多需要被设计规划,需要被建造的建筑后,他的理想又渐渐强烈起来了。
是的,现实总是那么不如人意甚至很残酷,尤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权力和金钱才是主宰一切的力量,即使在一些专业领域,专业人士的意见也往往不被重视,而速度又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人士沦为了体力劳动者,他们只能按照出资方的要求做设计规划,而因为出资方或者起决定作用的拥有权力的人薄弱的专业知识,甚至恶俗的审美趣味,使得他们的要求要么匪夷所思毫无审美,要么就是去复制别人的东西。你可以看到这片土地上有很多个类似于人民大会堂的建筑,也会有很多个"鸟巢",当然更多的是方方正正却有高耸入云的居民住宅。同样你可以看到这里还有很多奇怪的建筑,比如一栋苏式建筑风格的大楼顶被放了两个对称的中式亭子,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模仿铜钱样式的大楼。于是当他工作了几年后,他渐渐感到了挫败和失落,无休止的加班熬夜,但往往设计出来的东西最终被出资方否定,被改成了那些自己极度厌烦的风格,他也曾经说出过自己的不满,甚至抗争过,曾经他在跟客户的沟通会上对自己的设计据理力争,但人家并不理解,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更好或者说更实用,更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审美观点。他也曾经跟自己的领导争吵过,甚至罢工不再继续那个项目,但结果是被排除在设计的团队之外,这让他无法忍受,于是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不断的加班加点去复制以往的或者别人的东西,做出来一摞摞的图纸交给客户。

他开始在家里说出他的不满,甚至言辞激烈,他认为自己的设计无论从实用角度还是审美角度来看都是最好的。他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不被人重视,他不断的说起来几位国内著名建筑设计师的名字,说起来他们的成就以及对于一个项目的掌控力,他认为客户就应该那样去尊重甚至追随他的设计理念。有些时候你觉得他坚持自己的想法,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很值得敬佩,但有时候你会觉得他所认为和要求的东西无论在哪里都太过于理想或强势,这过分的自信也导致了他面对客户时的居高临下的姿态,以致于即使客户有耐心和想法听听他的意见,也往往对他的那种强势和一副你们什么都不懂的姿态反感。他的妈妈总是在他开始说起自己的愤懑以及不满时,劝他要尊重领导,踏实做事,等到他有了资本和真正说话的权力时再去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显然不能满足他急迫的心情。而他的姐弟则说话没那么多耐心,当适当的规劝不能起到作用,甚至使得他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自信时,当他又开始自比国内那几位顶尖设计师时,他的姐弟往往会反问道:你自己是那几个人吗?你取得过那几个人的成就吗?当他听到这些话,他的立刻没有了反驳的力量,但也会降低两个声调为自己辩解道:其实他们的那些设计也并没有特别高明的地方,很多地方也都在模仿国外的设计产品,这些东西我自己也经常在看在接触。

在那个单位工作的六年中他接了婚,也生了女儿,并且他继续玩他的自行车,通过父母的一些积蓄,他贷款买了一个不算小的房子。这些事情让他暂时安心的忙碌的继续他的那份并不满意的工作。他仍旧会时不时的在亲戚面前表达他对于那些土包子客户以及领导的不满,于是大家仍旧是开导,劝解。除了这些,其实他还是很快乐的。

当他的女儿渐渐长大,开始上幼儿园,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不需要他付出太多的精力去关注时,当他度过了自己三十岁的生日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接下来的生活轨迹时,他对于现在的工作状态的不满又渐渐浮现,增强起来,而六年的工作,让他明白面对着巨大的体制约束,复杂的人事关系,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想要让自己的理念得以充分贯彻执行,想要自己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工作,是很难的,甚至不可能。只有离开这里,寻找一条不同的路。也许这个想法在很久以前已经形成,也许他已经找到了那条路,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机会。但实际上当他提出辞职自己创业,到他真正去做这个事情只有不到半年时间。但很明显,他其实并未进行一个深思熟虑,因为他还没有找到潜在稳定的客户,甚至他辞职的时候忘记了去年的年终奖还没有发,他有了开办公司的启动资金,但后续的资金他并没有考虑,他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去做,趁自己还年轻还有激情,并且恰好还有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准备跟他一起做。于是在他30岁过后的那年一月份他辞职了,并且和两个朋友创建了一个建筑设计和家庭装修工作室。他那时候一定觉得,自己当自己的老板,自己就可以在接到的项目中充分贯彻自己的理念。
这么一个小小的工作室显然在刚开始无法接到大的建筑设计订单,于是他们开始接一些家庭装修设计的订单。为了符合整体设计风格也为了赚钱,他们甚至还会帮客户订购家具。随着城市里旧城改造以及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的新房被交付,他们的业务也倒不断。一开始通过朋友的介绍,但这并不能迅速提升知名度,不能提升业务量,尤其不能接到更优质或者说更舍得在设计上花钱的客户。那时候大概在2012年,我在一个家庭聚餐的场合见到他,跟他聊起来他的公司,他当时看到了微博以及其它媒体的传播力量,他觉得后面应该在这些方面投入力量来提高自己作为一个设计师的知名度。我也提了一些建议,比如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建筑设计或者其他方面设计的知名设计师,与他们进行一些互动,然后自己发一些好的设计图片并进行点评推荐。但似乎他没有过多的精力和人手来专门做这些事情,同时他也对这种收效缓慢的方式有些心不在焉,这只是他看到的一种扩展业务的方式而已。作为一个专业设计师,他更希望能够接到几个更重视设计并且更舍得花钱的优质客户,最终他用真实的产品来获得口碑。

 再次见到他是2013年的春天,同样是在一个聚餐的场合,同行的亲戚说起来一张报纸对他进行了专访。于是他妈妈从包里小心的掏出来那张报纸给我们看。那是一张本地的消费介绍推介报纸,彩色印刷的,在房地产专版的第二版有一篇对他的专访,实际是一篇他对于家装设计理念的阐述,并且配了一幅他本人的照片,但他并没有好好利用这次机会,他的正文中思路很清晰,并且对于一些前沿的设计理念进行了阐述,但照片却是一幅他在旅游时穿着一件羽绒服略显臃肿的半身照片。我们当时批评他为何不去照一张穿西装的,帅一些的照片,那样更显得像一个高端设计师,而不是现在这样显得毫无魅力可言。他觉得正文中的实际东西更重要,照片没有事先准备,报纸编辑来要时他随便选了一张,他并不觉得照片有多么重要,不修边幅也许是设计师应有的风格。但我当时想,显然他高估了读者的耐心和理解能力,低估了形象宣传的作用。并且他的思路仍旧只是执着于做好一件产品,而并且作为一个公司老板应该去考虑营销宣传。

而他对于家庭装修的理念我有些不能理解,他自己那间新房的装修完全是极简的现代风格,墙壁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家具的选择甚至有些后现代,一些看起来应该摆在展览厅的造型怪异且不实用的家具被摆在了家中。而他为妹妹的父母家推介并且购买的沙发和几件家具却是完全欧式的,扶手靠背雕有复杂的纹路,沙发的颜色棕黑色极其厚重,几个靠枕也都带复杂的花边甚至还有很多装饰用的长长的吊坠,在不实用这一点上倒是想通了,那些坚硬并且带棱角的雕花时常会碰疼人的腿,而靠枕上的吊坠在买来不久就开始慢慢的脱落。为此他妹妹的父母经常在背后表达不满,几件家具花费不菲却毫不实用。但作为他,一直认为这样的选择不但搭配了房间的装修风格,并且提升了档次。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止在家庭中他同样面临着以前的老问题,客户似乎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设计思路,也不愿意去完全追随。在外面他同样被客户不能理解甚至要求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的行为所烦恼。而他的一个合伙人竟然在年底向公司报销了近九万的差旅费。但他并没有因此生气,因为他们那年终于实现了盈利,虽然减去那些差旅费以及别的花销他们的盈利微不足道,但他更愿意说没有减去差旅费的那个看起来有六位数的不错的数字。同时他认为人们越来越有钱,于是对于装修设计会越来越重视,也会需要更加好的设计理念,而不是跟别人一样的那种,因此他后面的事业会越来越好。他至少跟我说过两次另一个设计师的故事,并认为他会碰到那样的客户来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那位设计师在跟一位有钱的客户面谈有关那栋别墅的装修方案时,首先跟客户的女儿展开关于奢侈品的态度以及优质高端生活的理念,两人谈的很投机,趁机那位设计师将自己的思路慢慢灌输给客户的女儿,并且最终被客户所认同,以至于最终的装修花掉了两千万人民币,完全按照那位设计师的思路来装修。

他认为自己的需要的并非只为了赚钱,当然赚钱是必不可少,但他觉得不能忍受现在这种普遍流行的但不伦不类没有原创性没有任何品味和审美可言的设计风格,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去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慢慢影响和改变这种现象,甚至能够引领潮流。虽然在跟我们的谈话中他的这种过于激进和不现实的想法总是被亲戚所反驳,亲戚们认为他的理念并没有考虑到家庭装修所需要的实用性以及预算和美观的平衡。但他认为一个好的设计一定会找到兼顾其它的办法。是的,当他自己去真正创业并且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客户时,他也在改变,他开始倾听客户的意见,甚至并不排斥客户对方案的更改,虽然这种更改打破了他的方案的整体协调,但为了完成订单,也为了考虑到客户的感受,他开始做出妥协,然后也渐渐没有了那么多的不满。

再见他是今年了,他的业务量更多,以至于占用了节假日,经常会加班到深夜,连吃顿饭的时间都不多。他的自行车也很久不骑了,他的女儿即将上学,他仍旧那么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