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没的选
今天讲个小故事以及自己近半年来心态的变化。
一、以前我没的选,机会给你了,你敢不敢选?
年初的时候,忙着找AI相关的工作,加入了一个AI产品付费社群。
社群里不少牛人,线下面基了一些,也在群里认识了在深圳工作的B先生
和他细聊后,工作3年+,和我一样,B对AI也是满腔热情,一直在寻求着转型的机会,同样计划在3月到4月之间跳槽,毕竟金三银四,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一波
此后断续聊了一些,但不深入。
时间过的很快,4月我拿到了目标S公司的Offer后,恰好B也在群里询问S公司的状况。
一聊才知道,他也拿到了S公司的offer,但他却十分纠结
纠结在于手上了几个offer,不知道怎么选。
假设两个Offer
Offer1,S创业公司,垂直领域处于行业前列,团队强大,发展迅速,Offer开价年薪20W+年终奖金
Offer2,X创业公司,垂直领域处于行业中上,offer开价年薪30W+年终奖金
现在问问大家,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
不知各位怎么选?如果是我,我可能会选择Offer1
相较于差的10W,现阶段的我认为跟着公司高速发展,能和行业内厉害的人一起共事,能迅速成长更加重要。
B先生怎么选呢?
B先生内心是非常想加入S公司的,无奈被压价的太厉害(大部分进S公司的都有被压价一点),但他也没有怨天尤人,找上了S公司的产品leader,希望提价。
线上聊了几次,又线下约了一次,诚恳的谈了一次。
S公司的产品leader松口了,只要进入公司后3个月表现超出预期,可以和HR申请调到25W。
好了,再来做一次选择
假设两个Offer
Offer1,S创业公司,垂直领域处于行业前列,团队强大,发展迅速,Offer开价年薪20W+年终奖金,如果入职3个月表现超预期,薪水提高至25W+年终奖金
Offer2,X创业公司,垂直领域处于行业中上,offer开价年薪30W+年终奖金
再来做一次选择,你选择哪个?
我依旧会选Offer1,原因如上,我还是更渴望成长。
在5月上旬,B先生和我通电话,告诉我将入职X创业公司
WHY?
B先生和我聊了很久,说自己现在快到30,已经结婚,今年又打算要小孩(可能还有供房供车),压力不言而喻。
S公司开价的20W对于他来说压力太大太大了。
不是有调薪的机会吗?3个月调到25W呢
是的,不过这是有前提的,3个月超预期
有多少人有绝对的把握在3个月内在一家团队实力不差的创业公司中表现超预期呢?
我不知道B先生有多少把握,如果我们再做个假设,假设有70%的几率能达到超预期呢?
我猜,B先生也不会选,因为70%的背后,是30%的失败率。
以前,觉得我没得选。
现在,选择来了,sorry,我不能选。
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越来越多的因素会限制你去做出选择
这事对我影响蛮大,因为在过往做决策时,我一直心态是我还年轻,我有年轻的资本,失败了也没啥,撒下一切,想着搏一搏,搏一搏。
但是一旦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你过往所谓的年轻资本正一点点的消失殆尽,不不得不抱紧你能抓住的一切,追求稳定。
想想,大学似乎才是人生中选择最宽广的时候啊
高中时,大家的选择仅有一个,拼尽一切努力提高自己的高考总分,进入一所好的大学
进入大学后,无数的选择瞬间放在了你面前
· 可以选择不上课,享受整个大学
· 可以选择参加各种社团,成为社团达人
· 可以疯狂实习,为求职做准备
· 可以不断兼职,赚取自己可以随便花的收入
· 可以考研,走学术路线
太多太多选择,你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往哪走
到了初出社会,大多数的选择变成了急着找一份能让自己成长,养活自己的工作
踏入社会几年后,会发现选择真的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
有时悲观的想想,生活啊,像极了一场拔河
绳子的一头,是你,绳子的另一头是你所需要背负的
20岁时,绳子的另一头,仅有零散的日常消费
23岁时,毕业了,房租开始加入这场拔河
27岁时,遇见Ta,组建家庭,家庭开销加入
28岁时,你想着有个汽车,车贷油费加入
29岁时,诞生了你的宝宝,奶粉开销加入
30岁时,举两家之力,买房了,房贷加入
33岁时,孩子教育费用加入
35岁时,父母健康支出加入
……
就这样,一年一年,不断的有新的附加项加入,身上捆绑的越来越多,面对选择时,你不是单纯的思考未来,更思考的是现在身后背负的一切。
三、真的没得选吗?
这么一想,好像太TM悲观了,真的没的选吗?
先不急着回答,先来讲讲我这半年来心态的变化。
年初的时候,自己也十分的焦虑,但这半年来,不断的找人沟通,交流想法,心态变得好的很多:)
如果让我将这半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理念汇总成一句话,那会是12个字——「但行好/事,泥沙/聚下,莫问/前程」
这句话中词语已经不再是初始字面的意思,而是加入了我个人的解读。
逐一词解释下背后的意思。
·「但行好/事」
但行好事,有两种解读,一种是,「但行/好事」,做好事,善事;另一种是「但行好/事」,做好手上的事情,做好该做的事情,带有尽管去做的就是了的感觉,这里是后者。
4月份的时候,又去翻看了一下《高效能人事的七个习惯》,第一点的「积极主动」深深的触动了我,人和无生命的生物不同,面对外界的刺激,无生命的生物可能是外界怎么刺激自己怎么反应。
你拥有选择的自由——维克多·弗兰克尔
维克多·弗兰克尔年轻时被禁锢在纳粹集中营的时候,有一天在牢房中突然顿悟,即使万恶的纳粹能在肉体上不断的折磨他,剥夺他人身的自由,但是他却一直拥有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想象力的自由,这种自由使得他在面对日复一日的外界刺激(纳粹的折磨)时,能以另一种心态去应对,最终反而使他发展出了非常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67 岁时领取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 岁时仍能攀登阿尔卑斯山,并到世界各地演讲推广意义治疗。
和无生命的生物相比,人在「刺激-反应」的过程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面对「刺激」情况下,你能选择「反应」的方式,其实你是拥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的。
另外,我们不仅能选择回应的方式,还能主动创造出属于自己有利的环境。
拿我自己举例,如果我不是因为对AI感兴趣,不会加入到AI付费社群中,不会认识到内推我的人,可能也进不去想去的公司。
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自己对于AI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去创建对自己有利的环境去加入社群,才改变了最终的结果。
试着问问自己,是否过往的人生经历中,出现了太多太多你为了得到你想要的而去做出的一系列有利于你得到这样东西的事情,例如高考,例如掌握一门技能,例如找工作等等。
是的,太多的自己和别人经历都告诉我,其实只要去争取尝试,那么就有可能有更好的结果(注意,是可能,不是必然,下面会讲为什么是可能),「但行好/事」,尽管去做就是了,不仅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还要有足够的执行力,做好手上的事情。
同理,「人间不值得」这句话我是不认同的 ,反而我觉得世界如此之大,只要踮起脚尖去尝试,就可能获得此前未曾获得的截然不同的体验,为何不去积极主动的尝试呢?
有朋友可能会说,害怕失败啊?失败了怎么办呢?你开头不是也讲了那个故事,给你选择都不敢选,那还争取这些选择来干嘛?
这个问题我们放在最后再回答。
·「泥沙聚下」
这个词不是我自己定义出来的,而是和上家公司一个特别好的运营同事交流得出的。
她很优秀,工作效率惊人,在公司动荡裁员期间,她一个人需要hold住一个百万粉公众号每周8篇的文章,同时还要兼顾内外部各种运营,资讯文章的工作,工作两年多,在公司就已经带出了一个5-6人的内容团队,成长飞速。
离职前特意找她约饭交流,无奈她实在太忙,以至于只能在她10点下班后边陪她走回去边交流,但是就这短短的2个半小时的交流,让我对于「活出自己」有了新的看法。
何谓「泥沙聚下」,即把自己好的,坏的一面都充分的暴露出来,展示出你真实的一面。
当然不是让你故意的去展示你坏的一面,而是尽量不因为他人的眼光而去judge你自己,去改变你的外在行为。
这种心态是不为他人而活,不刻意的讨好他人,而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产生自尊自重与自制力,以你内在的价值为标准,而不是旁人的好恶或与别人比较的结果作为你行为的评价。
上面说的可能还不好理解,我们换个说法,「泥沙聚下」是表象的行为,即你的行为是取决于你自己而非他人,你是真实的自己,而本质是指你能去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尽量的按你内心走,不要忽略了内心。
人啊不管是谁,划开皮,都不过是一块肉罢了。你死了,就知道了 - 《非自然死亡》S01E03
是啊,人难免一死,甚至在《非自然死亡》中,面对各种千奇百怪的死法,你会觉得其实死去这种结局,有太多因素都会导致死去,而很多也是你没法控制的。
既然死去这种事都因为太多的因子影响而不可控,那是不是活着的时候尽可能去把握可以把握的,去倾听你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因为别人任意的judge你,导致也这样的judge你自己,两者比较,我认为前者让我觉得活着才是更有意义的。
即使有时候你听从了自己内心做的事情,最终没有好的结果,但这种自己掌控的感觉会让自己是内外一致的,是真实的一个自我,是可控的。
倾听你自己的内心,尽量的去活出真正的自己,做到「泥沙俱下」
·「莫问前程」
最后一个并不好理解。
先讲个我的基本认知吧,世界是一个概率性的世界,而不是因果的世界。
如果你认为努力了一定有结果,如果你认为好人一定要有好报,恶人一定要受到惩罚,那么你就是一个因果世界的认同者。
但因果世界难以解答以下的问题:
为什么我努力了,最终结果很差,别人不努力都过的比我好?
为什么一辈子积德行善,最终还是有大灾大难落到我身上,妻离子散,我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我非常注意身体,还是会患上癌症?
为什么他作恶多端,却在社会上活的潇洒自在?
太多太多的问题困恼你,过往的认知难以解释,你就会产生疑虑,失望,怨天尤人。
相比较因果,我更加认同概率。
概率是指世界上发生的事情都是有概率的,只有基数大到一定程度,就算是极小概率的事件也会发生。
例如彩票,每期开奖的时候没有任何人事先知道号码,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极低极低,但是最终开奖之后还是会发现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中大奖,因为事件数=基数*概率,即使概率很小,基数足够大,事件也会出现。
我们努力是为了什么?其实是为了最终有好的结果,那我们过程中的努力对这个结果有什么影响呢?我理解的是我们的行为是改变了最终这个结果出现的概率。
你努力了,所以你获得好的结果的概率提高了。
你作恶多端,你进大牢蹲着的概率提高了
你锻炼身体,你不患病的概率提高了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提高了概率而已,除非达到100%的可能性,否则还是会出现上文提到了努力没有好的结果,甚至更差,坏人逍遥法外等等。
为什么讲概率的世界?
这和「莫问前程」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可大了,因为我们活在一个概率的世界中,我们期望的是,面对一件事情,自己积极主动(但行好事),倾听自己的内心(泥沙俱下),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很美好。
但是记住,现实是在达成一件事的过程中,你的总总行为都只是提高了你获得这个结果的概率。
如果你一味强求自己一定一定要获得某个东西,那么多半是会很痛苦的。
因为不是每一次你积极主动,你倾听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后都能100%的概率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太过执念结果,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你真实行动了,但是对结果非常的执念,最终没获得这个结果时,一直走不出来了,也十分痛苦;
另一种是你设想了结果可能是很差的,是你不能承受的,所以你拒绝行动,你不愿意付出。
而我想说,当你真的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概率性的世界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如果不是100%的概率,你的结果一定是成功了,或者失败了,是需要去接受这种事实的。
有朋友可能觉得你怎么前后矛盾啊,一方面让人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又说莫问前程,不要执念结果。
上周和朋友吃饭交流的时候,我问了这个问题,追求结果和莫问前程冲突吗?
他的回答我觉得很好的解释了上面的问题。
其实不冲突,追求结果,是一个是灯塔,是你期望的,在过程中指引你前行;
而莫问前程是一种心态,因为知道最终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失败,遗忘了我们暂且也算一种失败吧,另一种是一种成功,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你无法避免,你能做的只是去尽量提高你获得成功的概率。
不要抱着一种我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的执念,而是想着我想要(I want you)前往灯塔的方向,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尽力去做,过程中也倾听你内心的声音,看清灯塔的方向,至于最终结果怎样,能成功最好,如果失败了,我也认了,因为我过程中已经尽力做的最好了,只是因为这是一个概率的世界,最终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
此外,莫问前程不是说结果不重要,错了,结果很重要!
只是因为这是一个概率的世界,你要有最终结果不是你想要的心里准备,所以也不要太去执念最终的结果(因为无非是成了或败了),而是把精力放在所有过程中你能掌控的,把握的因素,尽力去做,过程比结果更需要你去重视。
尽人事,知天命。
当然也并非说你知道了这个道理,当你没有获得你想要结果的时候你就不会扼腕叹息,就不会心痛不已,就不会痛哭流涕。
依旧会!!
当我错失机会,我会恨不得锤自己两拳;当我准备几个月面试失败的时候,我会down到整个人蜷缩到被窝中半天不肯动,任由自己down下去;当我投入一件事最终无所得的时候,我会内心痛苦不堪……
只是,但是真的想通后,你会去主动去承受,应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你一定要去接受这个结果,承受他带来的阵痛,然后让自己走出来。
四、真的没得选吗?不,是我主动选的。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刚开始的选择。
以往我没得选,现在我不敢选?是这个逻辑吗?
B先生在面对两份Offer的时候,因为家庭的原因,不敢选自己更喜欢的S公司的Offer
但,如果我们来换个说法呢?
以往我没得选,现在我主动选。
B先生在面对两份Offer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自己,家庭以及现有状况和未来可能的风险,以负责任的态度,主动选择了能让自己在未来以更大概率活的更好的X公司的Offer。
怎样?两个说法似乎都是对的。
结果可能完全相同,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一种是觉得自己是现实的受害者,我不敢选,为什么给这样的机会给我,但是却不让我选,为什么让我这么痛苦?
另一种是自己是自己owner的心态,我努力拿到了两份offer(但行好事),我综合了各种状况,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追求安稳(泥沙聚下),最终主动放弃S公司的Offer,选择了X公司的Offer,因为在现阶段X公司Offer能让我以更大概率获得我想要的生活,我愿意主动去承受因为我放弃S公司Offer的阵痛,虽然最终没有达到极其理想进入S公司同时拿到高薪的结果,但我过程中我尽力了,我没有执念于结果(莫问前程)
选哪种,在于你自己。
最后,我相信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三观,这并非一成不变的,每个人也都不尽相同,不存在做好,只存在最合适的。
好比现在的价值观能符合我20-30岁的阶段,但可能进入到30岁后我又有新的认知,而且这个认知可能和20岁的截然相反。
但这无妨,因为30岁的时候,我找到的是符合我30岁境遇的三观,现有的三观是适合20多岁的我,这就足够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到同样对未来焦虑的人一些启发,「但行好/事,泥沙/聚下,莫问/前程」
原计划19号发的文章,没想到拖到了20号了,520,以往我都是祝有情人终成兄妹的:),想想还是要积点口德,顺便祝看完文章的各位,有情人终成眷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