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请不要过多责备我们的孩子    从心理学角度来谈孩子教育系列

2020-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二一大师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人格特质,都是由遗传和环境这两方面决定的。遗传的基因是父母给的,后天的环境绝大部分都和父母有关。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是:当你在责备孩子的时候,几乎等同于在责备自己。

      第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责备”

      孩子做错事,是可以有运用“责备”策略的,心理学上叫“惩罚”。目的是为了“引以为戒”、“下不为例”。目的达到,“责备”(即惩罚)就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是,事实真得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吗?

      一、关于“责备”的“度量”,我们准确把握了吗?“责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有“度量”的。孩子不同的错误水平、场景、心理状态,是需要家长做出相应“度量”的责备的。并不是孩子弄脏了衣服(小错误)和偷拿东西(大错误),是一个“度量”标准。责备过轻,起不到效果;而过度的责备往往会引发较大的心理影响,造成心理障碍和今后发展缺陷。

      二、来自于我们的“责备”,正确吗?

      在我们的责备中,往往带有较为强烈的个人情绪,这些情绪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自己很难控制的影响,心理学上叫做“偏差”。它们会直接导致我们的“责备”产生偏差。

      1、“情感偏差”带来的责备。“情感偏差”是指个人所珍视的信念、强烈的偏好、确信无疑的假设和个人偏见。我们在批评指责孩子的时候,会经常性从这些偏好、假设、信念出发,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判断。例如,在对孩子出现问题的分析当中,我们会经常忽视以“自家孩子”为中心去分析和判断,“情感偏差”会让我们偏离这个中心,最终以自己(成年人)或别人家的孩子为中心,对照分析,产生判断。忽略了实际客观条件,这样的责备自然是带有强烈的偏差的。

      2、“期望偏差”带来的责备。“期望偏差”是指我们更容易记住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事件。例如:我们的孩子一直很乖的,从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真的是这样吗?再如:你怎么总是不听话?一定是你犯的错误。显然,这两个例子的家长已经根据自己对孩子的认知(期望),在没有对事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前,而直接下了定义。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对孩子的心理打击会很严重。会使貌似很乖的孩子隐藏得更深;让平常不老实的孩子,更加肆无忌惮。

      3、“情绪释放”带来的责备。这是指家长情绪失控后所带来的责备,基本上等同于“发泄”。这一类责备不仅没有作用,反而有很大的负作用。由于这样的责备往往情绪状态激烈,因此往往是混乱、无序。因此,不仅没有把问题解释清楚,反而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损伤,增加孩子对家长的不信任感、恐惧感,不利于今后的亲子关系和问题解决。与此同时,在下一次发生问题时,孩子不如预期会让家长的“发泄”更加变本加厉,因此恶性循环。那么多“狼妈”、“虎爸”的产生,基本上就是那么回事。

      第二部分:孩子的生存现状

      这一部分,起初不在我的写作提纲里面,但思前想后,我还是加上了。目的,就想作一提醒,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各自的生存背景。即:国家、社会、文化、科技,这些,基本构成孩子们的世界。当下的世界和为人父母的我们这一代相比较,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别。

      当今的孩子是幸福的,幸福在相对丰富的物质基础,以及和平的年代。但同时又是不幸的,因为我们如今的世界。

      一、这个世界太复杂。如今的年代,是知识、科技、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非常之大,前所未有。以致于没过几年,就是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这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身心还没有完全成熟,却要接收各式复杂的信息,有些是需要他们来理解消化的,更多的一些,是与他们无关,甚至是有害的。不管孩子们有没有准备好,他们都得接受。这就是如今的世界,一个信息化的、高科技引领的时代。

      二、这个世界太单一。如今的孩子们的生活是相对单调和枯燥的。除了大部分时间的学习,业余时间的补课,剩下为数不多的娱乐时间,多是被电子产品所占据着。他们没有我们小时候的爬树、打水仗、抓泥鳅……,这些,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与小伙伴的真实拥抱,才是真正的童年。但他们都没有,一是没那么多时间。二是一部电子产品,就是等同于全世界。

      因此,如今的孩子:知识水平是高的,心理却是脆弱的;营养水平是好的,身体却是羸弱的;生活看似是多彩的,实际是非常枯燥……。

      第三部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先要声明的是,本文只作一般概率下孩子的受育分析,特例特办,极端化的情况不作另外的解释。

      我们的孩子千变万化、父母也是千差万别,再加上各个家庭的物质环境、氛围各不相同,这里就很难给出一个相对精确的建议。我这里引述在对全世界家庭的一项长期心理学研究中,父母四种教养方式。第一种:权威型(民主型)父母对儿童提出合适的要求(要求孩子服从适当的行为规则),但他们也对儿童做出反应(保持交流的渠道畅通,培养儿童调节自己的能力)。第二种:专制型(父母严格训练,但很少注意儿童的自主性)。第三种:放任型(父母有响应,但不能帮助儿童学习生活必要的社会规则)。第四种:忽视型(父母即不管制也不对儿童独特性产生响应)。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些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通常对应的结果是什么。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教出的孩子往往很自信、独立而积极热情。总体而言,比其它三类儿童普遍幸福的多,问题也更少,自身也更成功。宽容型父母或忽视型父母教出的孩子通常不够成熟,更容易冲动,依赖性更强,要求也更高。专制型父母教出的孩子通常容易焦虑,而且没有安全感。

      各位家长,我们对号入座的话,您在上述纬度当中,属于哪一种,亦或在哪一种中,占得更多一些。

      在此四种父母类型的大前提下,我想说的是:在孩子的管理教育中,“责备”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惩罚可能会有效果(同时也会带来副作用),但一定没有“鼓励”的实际效果好。在心理学上非常著名的“经典条件反射”及“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试验中都证实,“鼓励”即正强化,在改变不良的习惯和强化新的行为过程中,效用最好。

      在此,结合自身的经验,提供如下两点建议。

      一、“陪伴”胜于“管教”。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包括青春期),都需要父母的陪伴,母亲的陪伴能给予孩子温暖;父亲的陪伴能给予孩子安全感。与此同时,陪伴有时候也是一种监督和鞭策。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多动(对任何事物有着深厚的兴趣)等都是孩子们这一年龄段所应有的特性。

      二、“身教”优于“言传”。对于孩子的教育,“身教”比“言传”更有效。如果说“言传”是理论的话,“身教”就是实践。当两者不相匹配的时候,那所谓所“言传”只是一句句的空话。而“身教”的前提,一定是“身正”。给予孩子的,一定是真实的、积极向上的自己。也大可不必在孩子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其实啊,孩子们都不傻,你是装的,还是真努力,他们都清楚。

      研究表明,儿童的气质和父母行为相互影响,产生出诸如依恋等发展结果:父母改变儿童多少,儿童就改变父母多少。

      为人父母,真是不易。但再不易,这条路上,我们还得坚强的走下去,且要走得好、走得稳。因为我们很清楚,这对孩子和自己有多么的重要。

      “教育”孩子永远在路上,为我们独一无二的孩子,和独一无二的我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