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工具箱】如何进行知识内化(四)——知识内化的三种境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7790208/a020cb0c713ae9d5.jpg)
-0-序言
大家好,我是凡径,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知识内化的三种境界,也是我个人对知识内化这个观念的思考与总结。
佛学参禅有三重界:
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三重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其实知识内化与佛学参禅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对智慧的追寻与领悟,因此,知识内化同样可以有这三重境界。
-1- 看山是山——写给自己看
之前的文章已经提过,知识内化的最终形式是知识输出,而输出的内容决定了你知识内化的程度。
普通的知识输出只是对知识信息的整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重点,没有思考。只有表象,没有内涵。
所以这一重的知识内化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你所输出的内容,只是你看到的内容。你所输出的形式,基本就是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工具清单等。
而这些内容只是写给你自己看的,你通过它们“记住”所学的知识。
-2- 看山不是山——写给他人看
知识内化如果到了第二重界,那相应的知识输出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简单的整理,而是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随着知识内化的深入,我们所理解的将不再是知识的概念,而是其本质原理。
我们的能力也可以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教授者,这就是为什么费曼学习法一直是高手学习的不二法则。
所以第二重的知识内化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你不再拘泥于知识的呈现形式,而是可以理解到其本质核心,你的输出形式也变成了讲课课件、说明文、微课堂等。
然而这些内容虽然形成了原理,但其创造力不足,还没有达到完全内化于心的境界。
所以你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传授的也只是知识点,其背后的运用与内化却需要靠自身体会。
-3- 看山还是山——写给自己用
我认为最理想的知识内化是第三重界,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到了这一层境界,你已经掌握了知识的核心原理,而且可以将其运用到你的现实生活。
此时你不再通过现象来验证知识,而是通过知识来理解现象,你可以通过知识来更为深入的了解现象的本质。
知识内化到了这一重界,知识输出的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你的输出不再是知识内容本身,也不再是对知识原理的讲解,而是将其转化为另一种为你所用的形态。
它可以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专属产品,也可以是独到见解的议论文章,甚至你通过不断地知识积累,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
然而就像得道高僧需要苦心修炼一样,这一重的知识内化也需要花费大量的苦功。
-4-知识内化的十六字真言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要想达到知识内化的三重界,我自己还有许多路要走,许多苦功要下。
这里和大家分享我自己感悟的“十六字真言”,它们分别从精神、行动和心态三个方面指引着我不断摸索前进。
精神:系统 、研究
高手和普通学习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学习的是知识系统,后者学习的是知识碎片。
而如果你想成为高手中的高手,那就必须还要有一种研究精神,系统让你探寻本质,研究让你打破创新。
方法:多读、多思、多行
多读书则见识必然开明辽阔,多思考则思想必然悠远深邃,多行动则成竹必然了然于胸。
读、思、行三者缺一不可,三者浑然天成。
心态:自信、谦虚、耐心
自信是根,只有自信者才能敢于突破自我,领略三重美景。
谦虚是叶,满招损,谦受益,切记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耐心是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耐心坚持,必有所成。
知识内化的三重界,归根到底是自我学习的修行之路,掌握好自己的节奏,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即使无法达到三重顶峰,也一定能收获沿途的美景与感悟。我是凡径,希望在成长的道路中,我们能够一起扬帆前行。
知识内化系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