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危机:甲午战争的序曲(读晚清史02)
01
帝国在中法战争中的“不败而败”直接宣告了二十多年的洋务新政不堪一击,外交、政治和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根本不足以支撑帝国对付列强。
此后南部边陲的朝贡国一个个地丧失。
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迫使缅甸脱离帝国而沦为英国保护国。这样一来,帝国的南部实际上面临着英法两国的共同威胁。
逐步被迫放弃越南、缅甸等附属国的宗主权,是帝国政府不得不选择的丢卒保车战略。
在中法战争爆发之前,帝国内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意识到帝国真正的危机不是来自于遥远的南方,帝国政府所面临的真正风险,除了国内骚乱以外,主要来自毗邻首都的北方。
如果帝国一旦丧失对于朝鲜半岛的宗主权,那将失去首都的重要屏障。
所以,帝国政府内部的许多满汉大臣,包括恭亲王奕䜣、北洋大臣李鸿章,真正关心的是首都周边的华北、东北地区。
他们不愿意在越南与法国人决战,以免列强乘虚而入,从北方尤其是从朝鲜进入帝国。
这才是帝国政府在谅山大捷后急于和法国和解的一个理由。
关于这一点,帝国政府有着深刻的教训。那就是琉球国的无端丧失。
02
琉球群岛,面积三千平方公里,包括四百七十多个岛屿。在古代文献中,琉球被称为蓬莱、瀛洲。同时在历史上,琉球与中原王朝有着悠久的关系。
1372年即明洪武五年起就隶属于中华帝国,明清两代派往琉球王国进行册封的历史,至当时有五百余年之久。琉球王国按照朝贡体制按时进贡,一直使用中原王朝的年号,使用汉文。其与帝国一直有着非同寻常的宗藩关系。
但是琉球是小国,小国特殊的生存环境导致其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帝国固然有力量,但是太远,交通不便,所以琉球王国在维护与帝国的宗藩关系的同时,于1451年向日本称臣纳贡。
1602年即明万历三十年,琉球向日本萨摩诸侯称藩。1609年,琉球被萨摩诸侯征服。从此,琉球每个继位国王也接受日本君主的封号并自愿臣服。
就这样,琉球一下子成了中原王朝和日本两个国家的藩属。这就像一个女子许嫁给了两个男人。幸而两个男人未曾在这个女子家遇到,就这样无事存在了两百七十多年。
其实在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中,还是现代国际关系,小国奉行“事大主义”的外交路线,左右逢源,广交朋友,如今日之新加坡,没有什么不可思议。
琉球危机的发生的因素是基于它所在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它很长时间自认是中原王朝、日本两个国家的保护对象。
但帝国进入近代开始学习西方后,对于藩国事务是那么不经心、无所谓,再加上作为宗主国的帝国素来不愿干涉蜀国的具体事务——“番邦自主”,因而琉球与日本的关系应该说可能更亲近一些。
亲近的关系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处在于享有宗主国的保护、帮助;不好的地方在于,必须随宗主国一致行动的责任。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力主废藩。这个举措让琉球的命运发生惊天逆转。
对于琉球,日本和清帝国都是上国。如果仅从地理环境以及区位来看,琉球和日本都认为他们的关系更近一些。所以,中国人可以说日本很久以来就觊觎琉球,但琉球与日本可能并不这么看。
在日本看来,琉球是藩国,就应该与日本的其他藩国一样,享有同等待遇,就应该终止与清国的宗藩关系,专注于日本,纳入“日本秩序一体化”发展轨道。
1872年10月,明治天皇宣布设立“琉球藩”,以琉球国王为藩王,列入日本“华族”。然后,日本政府宣布接管琉球王国外交权,由外务省统一管辖。
1873年,进一步将琉球日本化,将琉球视为日本的府县,并将其划归内务省管辖。琉球的租税缴纳给大藏省。
这样一来,就激起了琉球的反抗,琉球派员前往天津谒见李鸿章,请求帝国政府履行宗主国的责任,驱逐日本军队出境。
此时帝国南部的藩邦安南以及西北边疆都出现问题,帝国政府接受琉球请求后,曾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本政府据理力争,然而终究没有履行宗主国的责任出兵伐日,维护琉球国的主权完整。
琉球就这样被日本灭绝了社稷。这大大损害了大清帝国作为宗主国的信誉、尊严,而且使得其他藩国感到失望、寒心,从而与宗主国离心离德。
当然日本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琉球,它要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踏上大陆,就必须占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和台湾。
03
朝鲜在近代没有像清帝国与日本那样尽快接受西方影响,而是在很长时间我行我素,闭关锁国,一直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朝鲜可以利用列强精力不济,也可以利用亚洲诸国分裂以小国玩转大国,但最终无法自外于经济全球化。
作为帝国的附属国,朝鲜坚信中原王朝是其稳定的坚强后盾,因为不论是西方还是日本如何引诱其开饭,朝鲜就是一句话:有事你们去北京,找我们的上国去谈。
而帝国,在很长时间对于自己的问题手忙脚乱,确实没有弄清西方的意图,更没有那么多时间继续维系宗藩贸易体系,因为对于西方和日本开放朝鲜的要求,也就没有格外注意。
更因为那是的帝国与西方、日本的交道不那么顺心,留着一两个小邦国与列强叫板、搅局,制造一点麻烦,对于帝国来说,绝非坏事。
所以,面对西方和日本要求开放朝鲜的要求,帝国政府很长时间就四个字,藩国自主。
根据帝国总理衙门的解释,就是作为宗主国,从不干预藩国内政、外交。至于朝鲜怎么做,完全是朝鲜的权利,中国不愿意干预。
帝国的态度不是朝鲜立场的决定因素。很长时间,西方、日本都拿朝鲜没办法,朝鲜继续坚守不开放、不接触,以隐士之国傲然独立于亚洲。
当然在资本全球化的冲击下,朝鲜傲然独立肯定不会持久。随着帝国19世纪60年代有限制地对西方开放后,西方的资本、商品、舰队、传教士等络绎不绝地来到东方,他们除了进入帝国内地外,还试图进入帝国的藩邦。
西方对朝鲜的想法现在看来不复杂,就是与他们对帝国、对日本的看法一样,就是要打开朝鲜国门,就是要朝鲜开放市场。
对于西方的要求,朝鲜统治者是这样解读的,西洋人不怀好意,威胁朝鲜的独立、主权,干预朝鲜内部事务,所以朝鲜人不愿意就此对外开放。
面对西方的压力,帝国早就自顾不暇,也武力保护朝鲜。自1867年开始,帝国政府有意劝导朝鲜与西方国家和解,建立适当的条约关系以抗衡日益强大的日本的影响。但朝鲜并未给予积极回应。
04
朝鲜不愿意向西方开放,更对日本的维新不屑一顾,以为日本脱亚入欧,文明开化,与西方人交往,不过是变为夷狄,与禽兽无别。
朝鲜坚守不与日本交往的原则,宣布“与日本交际者处以死刑”。
对于帝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一再劝告,朝鲜感到非常不舒服。
朝鲜的冷淡使得正通过维新来凝聚力量的日本十分不爽,日本政府于1875年准备以武力敲开朝鲜大门,并专门派使者来试探清帝国的反应。
帝国政府此时正忙于应付各种外交危机无暇东顾,于是告诉日本,朝鲜虽是藩属,但其内政、外交从来悉听自为。
帝国政府的表态和立场显然与宗主国的地位不太相称,是在推卸自己的保护之责。
受到帝国政府鼓舞的日本,决心以武力促使朝鲜开放,而帝国政府为避免冲突,指令朝鲜与日本进行谈判。
1876年2月24日,日本政府利用云扬号事件与朝鲜达成和解,双方签订通商条约。由于帝国没有履行宗主国义务维护朝鲜利益,帝国在朝鲜的影响在下降。
帝国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无论帝国如何强调,但在日本此后再也不愿意承认,这恐怕是后来甲午战争爆发的一个诱因。
帝国政府当然不甘心就此放弃朝鲜,特别在日本吞并琉球后,对于日本的威胁更加敏感。
为了抵消日本对朝鲜的影响、控制,帝国政府在无力履行或不愿履行宗主国权利、义务前提下,决定推动朝鲜对西方国家开放,试图借助西方各国的均势,来抵消或较弱日本的影响。
这一选择无疑是放弃了宗主国的权利。帝国政府对于朝鲜的帮助与劝告,实际上只是一个友邦的做派,不在具有宗主国的风范。
1882年,李鸿章主管朝鲜事务,他派员促成朝鲜与美国谈判,美国承认朝鲜独立,双方建立外交关系,互派使节,朝鲜同意美国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
此后帝国还促使朝鲜与英国、法国、德国也签订了类似协议,一定程度上促成朝鲜的对外开放及现代化进程。
帝国在朝鲜的影响也因此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朝鲜依然自认为是帝国藩属。
但日本心有不甘,其驻朝公使努力在朝鲜政坛培养亲日派势力。1884年12月,朝鲜内部亲日派在日本支持下,乘帝国忙于中法战争无暇东顾之时,突然发动政变。
帝国驻朝将领袁世凯迅即出兵镇压,平息叛乱,两国因朝鲜问题发生正面冲突。
为了协调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的矛盾,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专使伊藤博文于1885年4月18日在天津缔结条约。
由于此时的帝国政府和李鸿章的精力都在中法战争上,因此在朝鲜问题上不得不向日本让步,使得朝鲜由帝国为唯一宗主国的权利改为中日两国分享,日本取得向朝鲜派兵的权力,这就为日后的中日冲突埋下伏笔。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