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难遇一君王--秦孝公赢渠梁
昨天听到消息《大秦帝国3》今年有望播出了,作为一个资深的秦粉,我欣喜不已。于是就想到了秦国万年一遇的明君--秦孝公赢渠梁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这一年他21岁。此时的秦国,外有魏,楚,齐,韩,燕,赵 六大强国,还有淮河,泗水之间的十多个小国,秦国处在偏僻的雍州,参加不了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诸侯们想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国。
面对一个穷弱的国家,年轻的秦孝公知道革新的时候到了。
释放公叔痤,割地不纳贡
少梁之战,秦国生擒了魏国的相国公叔痤,而秦献公却在这场战役中身受重伤,传位给秦孝公后就离世。秦国的士族都要杀掉公叔痤来报复魏国。可是秦孝公决定释放公叔痤,并割让刚刚到手的河西之地给魏国,以换得短暂的和平来休养生息,说服士族们,杀父之仇是私仇,不可以以私仇报复来影响国家,秦国短时间内不能够打仗,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这份见识和冷静真是让人不得不敬。
发求贤令
求贤令由甘龙草拟,报给秦孝公,孝公听后,觉得太自大,自己亲写了求贤令,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份求贤令,来感受下孝公的胸襟: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中,显示提到了秦曾在穆公时有过辉煌的霸业,又很不客气地历数之后继任者的不作为,导致秦国目前的现状--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并提出如果有人能出奇计让秦国强盛,给他高官,并和他一起治理秦国。
求贤令在天下引起轰动,一则敬佩孝公可以不顾自己的脸面去数落自己的先祖,二者敬佩孝公可以许下“与之分土”的诺言。一国国君为了国君强盛,不在乎自己的权利,真是万世难遇。后世的君主虽然也心怀天下,可是没有一国君主想到和别人分享天下。
用人不疑,推行商鞅变法
商鞅原名卫鞅,原来是卫国人,后来到魏国,在公叔痤的手下做中庶子,对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位被秦国释放的魏国相国。这个人呢,才能是有的,不过在国家和个人利益之间,他一向是考虑后者,他知道卫鞅有不世之才,可惜又担心他受重用,一直拖到快咽气才向魏惠文王举荐卫鞅为相,魏王当然不会任用一个小小的中庶子为相。就在这时候,卫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
卫鞅第一次见秦孝公,讲的是帝道,秦孝公不感兴趣,第二次见,讲的是王道,孝公拂袖而去,第三次,卫鞅劈头就问:“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道!两人畅谈了三天三夜。从此渠鞅CP上线了。
推行变法,就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划分,秦国的老氏族和王族都开始反对变法,这些氏族暗中设计,太子中计,触犯新法。因为太子年幼,太子傅嬴虔要受劓刑。嬴虔是孝公的哥哥,太子的伯父。此事报给秦孝公,孝公没有破例,仍旧按照新法执行。至此,反对变法的人知道了君主的决心,不敢阻挠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新法在秦国顺利执行了二十多年,秦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商贾不来,老兵羸弱的秦国了。
在卫鞅之前,魏有李悝变法,楚有吴起变法,但都不持久,只有卫鞅的变法能够顺利推行,没有君主的支持,如何重新划分土地,如何确认军功,如何统一度量衡,这些国策都是由一个外族的人制定的,而孝公不管别人的议论,只一心推行变法。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君主的权利,而是整个秦国的发展,一时信任别人容易,一世信任君主少有。心怀天下知易行难,可是孝公都做到了。
不是历史选择了秦国未来一统天下,而是历史给秦国一个秦孝公。他接手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到他离世,秦国和魏国河西一战,收复二十多年前他主动割让的河西之地,将都城从栎阳迁到咸阳,咸阳城商贾云集,诸侯再也不敢以夷狄之国来称呼秦国,他们称秦国为虎狼之国。
孝公赐给卫鞅商於之地,于是后世才有了“商鞅”。历史课本上总是以商鞅之死来判定变法失败,可是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一生的理想就是以法制来治理国家,他已经实现理想。最幸运的是遇到了孝公这样的明君,没有孝公,商鞅的理想就是空想,没有商鞅,孝公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这样的君臣组合堪称绝版,是知己,更是刎颈之交。
后世大部分人都知道是嬴政统一了六国,可是没有孝公开创的基业,何来的一统天下呢。后世的君主或有其才,却再也没有和他一样的胸怀,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