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

2020-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sqyuan

    从众在《社会心理学》中完整一章来研究这个社会影响的现象。严格来说,从众不仅仅是与其他人一样地行动,而是指个人受他人行动的影响,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迫于外界力量而表现得从众行为是顺从,或者服从;真诚的内在从众行为是接纳。在之前读书笔记里,考虑行为对态度的影响,长期的顺从/服从会逐渐成为接纳。


各种各样的个体,为什么行为会出现一致和从众?

  作者在文章里提到了三个很经典的从众研究。比如利用光点似动来考察评价的影响,逐渐接受服从命令电击他人。当外界的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或者信心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当强有力的社会压力超越了力量较弱的因素时,个体就不会单独反对群体,而是采取了服从的行为。随着“登门槛”现象和行为内心协调的出现,服从滋生了接纳,成为从众一份子。

  上次读书笔记里提到,文化是很强的塑造者,但本章节里可以得出,即时的环境和情境也同样强有力。想象一下如果要做一些违反细小规范的行为将是极其困难,比如在餐馆里大声唱歌;在上课的中间站立起来等等。

  虽然社会学家积累了大量证据,证实我们的行为是社会历史和当下环境的产物,但是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依然会顽强地表现出来。作者认为这是基本归因错误。


哪些因素会引发从众行为?

群体规模: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某个观点更可信,胜于同样总人数的一个大群体。即两个三人组引发的从众比率要比一个六人组高

一致性:群体一致性很关键,如果有人破坏出现了异议,就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凝聚力: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通常,群体之外的人提出的少数派观点,对个体的影响要小于群体内的少数派观点对个体的影响。

地位:地位高的人有更大影响力。这里作者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当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马路的行人出现时,个人乱穿马路的比率会下降;进一步,如果不乱穿马路的人衣着整齐高雅,这对乱穿马路的人起的示范影响力最大。

公开反应:人们在公众场合中要比在私底下更可能从众。比如,在秘密投票时,我们更容易坚持自己的信念。

无事前承诺:由于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过承诺,就会坚持到底。所以无事前承诺,从众表现才更让内心协调。那些从来不收回自己观点的人,爱自己胜于爱真理。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从众也可以是积极有效的。比如当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完全有理由指责时,你可能还是犹豫。如果此时接二连三有人指出不公正的事实后,你也会跟着一起指责起来,这就是释放效应。这对于所有人的视而不见和无动于衷有力一击,第一个站出来的价值是难能可贵的。

    成为某一个群体的少数成员是很难受的,如果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花,那么为某件事情站出来就容易很多。宗教团体往往利用这一点,耶稣派遣门徒时是成对的,同伴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一个人闯荡的勇气。


    从众不是全坏,也不是全好。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和依赖需要,个体私密性和社会公共性。

    我们不是追求某种独特性,而是追求正确方向上的独特性,我们不只是与众人不同,而是希望好于众人。最后把本章中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话来结尾:

    拖延同样是对自我伤害的无意识的放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