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叨

所谓「代沟」,其实只是没有换位思考。

2020-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PERKY

“多和父母沟通。”

周末回家。

仔细想了想父母与子女间所谓“代沟”的话题。

简单罗列二三,以做梳理之用。

关于“发展考量”。 

有一种“错觉“,似乎父母辈都希望子女在自身周边发展,不要离自己太远。

就像前几天,当我和爸妈提及之后要去帝都打拼的决定。当时我妈就打电话给我,让我不要去那么远,就在离家不远的成都发展就好了。

昨天回家之后,我再次主动提起这个话题,并说起其中缘由,他们也开始理解或说支持。(p.s.当然也要承认,这里面也有我干妈以我干弟弟经历“现身说法“的因素在其中。)

于我,算是搞定了一个问题。再然后,我也简单地进行了一次复盘,倒也理解了父母为何会反对的原因。

归根到底,其实这亦是一种“爱“的表现吧!

或许,在爸妈认知里,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展,他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子女一定的帮助,给子女以庇佑。

而当子女去了远方,他们的能力无法给予子女以帮助及庇佑后,他们便会趋于一种保守的状态,也因此当得知子女想去远方发展时,他们会出于本能地第一时间反对。

如果切换到这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就不会“意气用事“,也不会觉得和父母辈有”代沟“,争执不休了。

关于“钱”。 

生活环境的不同,也让父母一辈与我们这辈人在对“钱”的态度上也充斥着“代沟”。

具体来说,父母一辈在涉及到“钱”上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认为钱是“省出来”的,总强调“节约”为第一要义;

② 不喜欢使用“杠杆”,不喜欢“借钱”,信奉“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的生活理念;

③ 在投资理财上,保守且单一,只相信银行定期&金银首饰理财,不相信基金、股票,甚至房地产投资。

上述罗列的几点,身为子女的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辈或多或少都存在上述特点,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小城镇、农村的父母辈更是如此。

其实理性地去做深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理解父母之所以会有如此特点,其与他们所经历过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辈,大抵都是60后生人,经历过社会的动荡,计划经济时代的洗礼,因而对于物质一块,特别是涉及到“钱”一块,会倾向于保守态度;并且父母一辈人整体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更别说对于高阶的经济学,投资理财方面知识的掌握。

所以,私以为为人子女的我们在与父母辈沟通交流相关话题时,不应该以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去否定父母辈的观念,甚或与之发起争执。

尽管有时父母辈的做法并不会让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想起发生在我和我爸妈身上的一些与“钱”有关的代沟。

作为长期生活在小县城的人,我爸妈对于“钱”的态度完美地契合了上方所罗列的特点——

喜欢“攒钱”,很少把钱花在个人体验或说享受上面;买房时付全款,不会贷款,不会去差别人钱;热衷于购买银行半年期/一年期的定期理财……

记得16年大学刚毕业那会儿,高新区的房价五千多块一平方,当时也有和爸妈提过要不要在高新区买一套房子,不管是用来自住还是用来投资肯定是会有赚的。

但爸妈却以“尚未成家立业,还不稳定“为理由否决了我的提议。如今,高新区的房价早已2万多,3万块一平方,高不可攀。

这时候再和父母聊起这个话题,他们也只有叹气一声:我们当时也不懂啊。

除却房地产投资一块不谈,再说理财一块。

大抵从大二开始,自己便开始尝试货基理财,风险低,收益高。而我爸妈则一直热衷于存银行定期。

尽管我把我的理财数据和收益情况都无保留地展示给爸妈看,爸妈也表示“我们也不懂这个,等你下次回家的时候,我们把钱交给你,你来帮我们打理“。

可是等我再次回家时,我爸妈又总会很高兴地说:“我们又买了1年期的定期理财,银行还送了xxxxx“。

说真的,那时候挺不理解爸妈的做法,会觉得明明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那么低,为什么还要这样去理财。

不过现在,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亦或是认知的提升,也越来越理解爸妈的做法了——客观来说,那是他们认知范围内所能想到的最安全的资金增值方式了。

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那本就是父母自己的钱,如何管理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为人子女,不应该去做多加干预。

最后。 

其实,所谓“代沟”本质上只是没有去换位思考罢了。

也因此,在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去减少情绪化宣泄。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也只有父母对子女是毫无保留地一切以爱为出发点。

嗯,就酱。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