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到模仿再到创造Day4
今天看到知识星球里,有人晒了自己有了第二份收入的截图-来自写文章得到的赞赏,觉得超级棒的,从写作到变现,这是实实在在地检验成果的过程。
然后寻思着对方是怎么做到的,对方写的文章质量如何,边去翻看他之前的写作内容,感觉文笔并不华丽,但是能够讲明白观点,而且给人一种实在的感觉。
从比较小的点切入,谈自己的观点,然后举的例子从小到大,从无到有,能够在过程中给人一种共鸣感,譬如,写品质方面的-讲真话这一主题。其实,生活中我们有遇到大把讲真话而不讨好的情况,但是作者会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名人身上也有这个特质,而且这个特质是闪耀的,并对于这种品质表达的是赞赏之情。读者有的共鸣点可以在于,我们普通人在讲真话上受过委屈,但作者通过对这种品质的赞美是在表达对我们的理解,有谁不希望被理解呢?你理解我,这是一种莫名的关怀,你懂我,值得支持~
所以我想对于这类话题,是否也可以模仿这个思路,以一些共性的东西,尝试去写作。譬如,百度普遍认为不好的黑天鹅事情是什么? 然后尝试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切入写作。
还有针对不同的受众,制定不同的标题风格,也是一种讲究~
譬如上次分享文案写作心得的小姐姐谈到的,一篇文案,在标题的设定上, 对于具有国家情怀的70后是一种标题, 对于非常具有务实精神的80后是一种标题, 对于具有叛逆精神的90后则是另一种标题。针对受众的不同特点,写出相应的能够给予人共鸣,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
从写作的思路到对于不同标题写作方式的理解,其实都是一个理解,揣摩意思,到模仿写作方式再到创造的过程。
理解是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进行的,比如,读了一篇文章,觉得好,然后问下自己,觉得那里好,怎么写出这么好的点的.....一遍遍地回顾可能有多可以挖掘的点,也是这个过程中,慢慢消化理解了一篇好文。
模仿需要重复地进行。很多时候,自己会忽略了模仿的重要性,总觉得模仿是在照搬照抄,是不太好的行为表现。但是模仿确实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小时候的咿呀学语就是进行模仿的过程,所谓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从此到彼的传递,其实也是模仿在发挥作用,很多根深蒂固的习性起初也是通过模仿养成的。那么,长大之后再想要习得一种技能,回到最初的模仿式学习,当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从模仿到创新,是些许的改变可以带来的。比如巴黎世家几款手提袋的外形就和普通的塑料袋没什么差别,只是在材质使用上有所变动~再加上一些小元素,就能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比如OW的灵感源自斑马线的杠杠标识~都是一种常见元素的新用法~
所以,在常常觉得自己在挤牙膏似的写日更的过程中,比一个人闭门造车要好地多的做法,就是不时地来学习下同在日更路上的小伙伴们,每日都在写哪方面的内容,然后是怎么写的,再想想自己可以怎么去表达类似的主题。如此,素材还是可以源源不断的,而且说不定在同一个主题上自己还能够挖掘出很多不同的点。
当你烦恼于一件事情,不知道如何着手做或如何做得更好的时候,不如来个理解-模仿-创造的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