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海去
图书馆里有很多新课标必读书籍。看了它们,感觉有些幸运,有些难过。幸运的是我们读书那会没有那么多新课标必读书,难过也是因为同一个理由。
《城南旧事》这本书耳闻已久,只是读书的时候没机会看,有机会看了却终是没空停下来静静阅读。
前不久搜索听书软件里的免费资源,无意间看到,听了特别喜欢。总觉得应该记录下一些什么。听书与看书不同,除了文字本身传递的情感外,还有读书人通过声音传递的情感~好的声音会让阅读感加强好几倍~听着柔柔的女声坚定地念出那句“我们看海去”真的特别感动。
我不知道为什么把这书列为青少年读物,虽说写的是儿时的故事,但总有一种成年后才能理解的苍凉背景。
听书软件只有前面两篇,《惠安馆》和《我们看海去》,听完我一直以为这书只有这两篇,直到找出书来才发现原来还有其他的。这两篇听得我心酸酸的,不流泪,不痛苦,就是有一种微酸在心底泛滥,说不出为什么,但秀贞和小桂子离去的身影,还有小英子那句清脆的“我们看海去”,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与耳边。深吸一口气,感觉脸颊边有风拂过,而那风中夹带着微酸,眼睛涩涩的,眼泪似乎要满溢,终究却只能在胸腔里化成满腔愁绪,吐不出来,咽不下去~
孩子们看一本书或者一部动画,总喜欢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小时候也是,感觉坏人就该被惩罚,好人就该永远不死坚强地活着。
究竟,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教育成如此黑白分明的?
好人坏人应该如何区分?
《我们看海去》的最后,妈妈跟英子说,“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做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坏人该是什么下场呢?是所谓的恶有恶报吗?
这个故事里的贼究竟是好是坏呢?这么复杂的判断作为成年人的我都很难,为什么要作为儿童读物呢?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明辨是非,所以在这二元的世界里只有黑白,好坏。作为人的部分,对于人性的区分真的太难~
学校与社会教会我们规则与对错,但是是否在某个时刻,我们的内心有一股情感涌动,没有是非,没有对错,只是生而为人的本能,本能地,爱着,恨着,感受着……心,微微疼着~
英子坚决地反抗着妈妈,她说,她长大了要写一本书,但绝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她要写的是:“我们看海去”。
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从不曾这么坚定自己的想法,如果是我,会怎么写他?那个贼,那个为了供弟弟上学而偷盗的贼?他就是个彻底的坏人吧!就像英子妈妈说的那样,一个坏人就该有那样的下场。一个好孩子就该认真听妈妈的话……
此刻,心微微犯疼,我也想写一个关于《我们看海去》的故事,纪念那些留在记忆里的,没有是非对错的人和事~
究竟,我们离开那个坚定的自己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