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就是不会珍惜父母的付出?

2023-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扶禾心理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细心呵护,却得不到回应,不是被孩子忽略,就是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让孩子觉得厌烦。为何孩子们对自己的爱与努力视而不见?

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毫无底线的包容孩子的所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可能是天下间最无私的爱,但是,这种爱并非是无限制的放纵、溺爱。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管教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二者缺一不可的关系。其实,对孩子的要求与准则,如同大海中的灯塔,是一种标准,使孩子不至于迷失方向。没有这种标准,孩子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忽视别人的感受。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给他们制定一些规则,让他们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果违反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为他们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积极关注不是包办一切心。大多数情况下,家长,特别是妈妈,都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孩子在家里是第一位的,他们的人生,事无巨细,都会被无微不至地照顾。生活在这种聚光灯下的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是互相独立的,是平等的,要让孩子看见并珍视自己的感情和付出,同时也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求表现出来。所以,当家长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时,千万别让他们知道:“你是第一位的,家里的其他人都无关紧要”、“我不用你操心,你快乐就行了。”相反,你可以这样说:“我很在乎你,也很乐意为你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比别人强。”我也有我的思想,我希望你能给我足够的尊重。”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孩子,要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家里的事情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表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

与其施加压力,不如表现出关怀。当家长向孩子提出要求或者指出他的缺点时,尽管本意是为孩子好,希望他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许多情况下,由于表达或者交流的方法有问题,导致孩子无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只能感觉到压力和责怪。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关上和家长的交流之门,反感“我是为了你好”等话语。

父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他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可是他们却一点都不领情,反而疏远了他们。家长要放低姿态,真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关注他的真正需求,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为中心,总是试图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期望的那个人。

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如果家长只对孩子严格要求,他们只会认为父母是在利用父母的权力来压迫自己,从而让他们感到厌恶,这种情绪从一开始就很容易堵住交流的大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