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无可恋到学习突飞猛进,家长做对了什么……

2020-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Lynn专注培训和学习

疫情期间,孩子在家上网课。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孩子们可以从早到晚,一直抱着手机,整天不出房门。不管家长什么时候去问,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做作业,或者就是在查资料。

心细的家长起了疑心,“偷偷摸摸”地去一瞧,却发现了天大的秘密,原来孩子在偷偷玩手机游戏。手机的耗电记录里也暴露了手机的使用情况,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到1/10。家长愤怒了!——再也不准玩手机了!手机被没收!

把孩子从房间撵了出来,家长们却发现,刚才还生龙活虎的孩子,立马就成了“行尸走肉”。整个一副无精打采的神情。

偷偷打开孩子的日记本,里面充满了愤怒和生无可恋,满满的痛苦和压抑。

从前开朗快乐的孩子再也不见了,做什么事情都是无所谓,感觉和同学也没有共同语言,看着就讨厌;爸爸妈妈也离自己很遥远,感觉高攀不起!孩子的心理渐渐产生扭曲……家长可能还不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要不就把手机还给Ta?还给Ta,Ta仍是一副无所谓,或再也不原谅你的样子?怎么办???

这个时候有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孩子不是简单的闹情绪,而是产生了叛逆。叛逆控制不好的话,最后会出现沮丧或者抑郁的情绪,甚至会导致犯罪。父母只要做对一件事,就能帮助孩子走出叛逆,重建亲子关系。

由手机引起孩子的叛逆事件中,父母究竟做错了什么,有哪些误区?

误区一:家长认为没收手机,是在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这种家长自以为是为孩子好,认为自己的做法一点没错,往往等醒悟就晚了。孩子,尤其是初中的孩子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ta自己会判断父母是管我还是爱我。他们对爱的理解是需求得到满足。现在需求被剥夺,孩子还会觉得被爱吗?不会。

误区二:我是家长,孩子必须听我的。

这种专制型父母是最要不得的。

国宝孙杨和围棋手柯洁:两人都有一个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母亲,而且两人对母亲极其依赖。孙杨成为专业运动员后一直有母亲陪在左右,遭人质疑后,孙杨曾放出狠话:“我妈不陪的话,我就不练了。”母慈子孝,原本可以成为一段佳话。可当孩子已经独当一面、成为“大人物”时,母亲却还要给孩子管钱,不让孩子独立成长。

在孙杨成长的过程中,孙杨的母亲杨明抢了太多的戏,对孙杨的生活事无巨细,甚至成为了孙杨的经纪人,对待孙杨出现的问题也一味纵容,导致孙杨形成了如今桀骜不驯的性格。孙杨的听证会上,杨明近乎胡搅蛮缠的慷慨激昂,那篇抨击游泳中心的长文,让孙杨一次又一次陷入争议,孙杨也成为了网友口中的“妈宝男”。

无视法律规则,现场更换翻译 神逻辑,孙杨母亲胡搅蛮缠

让网友们看到孙杨更加无知一面的是:明明听证会一败涂地了,还自认为胜券在握,不停上综艺。明明采访的主角是孙杨,可是孙杨的妈妈确坐在了C位,多次代替孙杨回答个人问题,孙杨成了大家眼中的巨婴。

误区三:没关系,现在叛逆期,过了就好了。

实际上,消极、被动的等着孩子的叛逆期过去,孩子的叛逆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家长用这个借口放弃了自己去努力的可能性。导致有的人50岁还没有回归家庭,家庭问题一塌糊涂,究其原因离不开童年时期的叛逆没有及时化解。

理解叛逆孩子,从倾听孩子内心开始。

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比讲任何道理都强。当孩子情绪对了,做什么都对了! 具体如何操作?按以下4步走:

1、发问。首先,应该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叛逆。大部分家长习惯于教育他或者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用语言感动他,让他开口,如果孩子一直不开口,很有可能产生抑郁的情绪!面对已经产生抗拒的孩子,具体如何发问:你是怎么想的?对于这件事情我看出来你非常不开心,我想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如果孩子不肯说,一定要告诉她:不管你怎么想的,我都愿意听你说,只听你说。我相信你的想法都有自己的理由。我时刻愿意听你说。

2、不评判。当孩子好不容易说出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要评判。记住只倾听,即使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否则“被理解”的计划会前功尽弃,第一步将重头开始。

3、重复。重复孩子的感受、情绪、话语。不评判,但是我认为孩子错了啊!不该让他错误的想下去啊!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重复孩子的感受、情绪、话语,如“大家都有手机,而你没有,所以你很难过”或者说出她的感受:“当手机被收走,你就会非常难受,我明白了。”“大家都在聊手机游戏,而你没有共同语言,感到很沮丧…”

家长要认识孩子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家长应该看见它,并接纳它。孩子因为被没收手机而难受,如果家长自己的手机被没收,也会难受。所以孩子难受并没有错。

事实上,孩子和我们一样,是平等的个体。孩子也想要争取他的平等地位。如果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家长做得再多,自认为爱的再多,在孩子眼里都是错的,离修复亲子关系就越来越远了,更不提孩子会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如何让孩子不难受?如何让Ta学会自己控制手机?首先要问问家长自己:我自己是如何控制手机的?

家长一定要少碰手机,以身作则。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不傻。最惨白的说教,就是家长一边当着孩子面沉迷手机,一边却叫孩子不要玩手机了。

很多家长在家里,沙发上一躺,手机能抠几个小时,这让孩子怎么想?

如果做家长的,在家的时间都是用来工作加班,或者是看书学习,或者做家务,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对孩子最有力的言传身教。

4、商量解决方案。家长在自己做到的前提下,还要引导孩子做到,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有的孩子没有能力制定方案的时候,要让孩子做选择题。比如:家长分享自己控制手机的几个办法,并描述这些方法的利弊,以及背后的目的。孩子能给出方案最好,不能的话,要给予她选择。比如:

每周玩一个小时。

到时间就准时关机。

卸载游戏。

……方法很多,不管你选择哪一种管控方法,我们都要明白,是我自己管控手机,不是被手机控制。如果你管控不好,爸爸会帮助你。不是管制你。你能明白吗?

如果孩子还是管控不好,怎么办?

培养孩子的兴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表现出对除手机之外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作为家长,就应该带领孩子体验下其他的乐趣。

1-筛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或者纪录片,陪着孩子一起看完,在看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进行一些讲解和提问,交流彼此的理解,提升孩子的感受力。

2-陪着孩子一起做Ta感兴趣的事。即使是玩手机,也要清楚地知道孩子在玩什么,并且一起讨论,一起分析,一起玩耍。抓住教育的契机,孩子才会认可你。

3-带孩子去看世界。去散步去旅行,引导孩子之前,家长自己要先学会看世界,世界的风云雨雪都值得我们去感受。感受内心的我和外部的世界是如何共存的。

理解叛逆孩子,从倾听孩子内心开始。以上四步是我自己的做法,它不仅帮助我修复了亲子关系,孩子的学习热情也比以前高涨!最重要的是做什么都有热情。学习是ta自己的事,学习成绩根本不用我们操心,因为情绪对了,做什么都对了。

女儿学弹吉他

总之,对待孩子沉迷手机,一定不要急,也不要想着立竿见影,用点心思加上耐心,尝试一下上面讲到的四步法,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