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 重新上路
用设计点亮教育,以教育设计未来。尽管疫情阻断了我们的脚步,但第八届教育创新年会以线上的形式如约而至。
以前只是听说,听李校长说,说这个“为耕种者育土,为行远者铺路,让想得到的教育成为看得见的风景的—未来。从第一次听说,便关注了公众号。这次有幸置身其中,内心已是激动万分。还记得11月18日,蒲公英智库理事长李斌老师“在怎样的学校行为中,重建什么样的老师”的发言,也记得李校长“家族画像”和背后那一对“隐形翅膀”的发言,王彦月院长“台上月是心上月,眼前人是艾的人”的分享,还有很多的专家的分享等等……何其有幸置身其中,聆听这些前沿的教育理论。
如果说前几天的“主论坛”是一场饕餮盛宴,那么今天,数学组的专场更是深入一线老师的内心。今天,艾瑞德数学组的家人们齐聚一堂,享受这专属的数学学科盛宴。
早上8:30到下午5:30,近9个小时的时间,家人们都在汲取着这丰盛的甘甜的营养。
上午的板块是单元情境设置与任务设计,有三位主讲老师。
第一位授课老师:以“大概念为中心的单元教学课例:《三角形边的关系》(4年级)
李红丽(青年名师、北京十一学校分校)
第二位授课老师:单元情境的设计及实施课例:《多边形的面积》(5年级)
席莉(青年名浉、湖北省黄石市白马山小学)
第三位授课老师:单元核心任务的定位与设计课例:《一玩玩割铁皮》(4年级)
张宏伟(北京市特级教师、“全景式数学首创者、南京赫贤学校学术总监。
李红莉老师以一副图片引出学生的思考:
学生们七嘴八舌积极分享,说出了不同的想法,看法。
起初我不理解,为什么李老师要这样设置课堂,一个小的简单的知识竟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去讨论,更何况这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摆一摆看一看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又快又直观又简单,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好像以前的课堂都是这样设置的,学生的预设生成都能很好的完成,算得上是一堂完整的课堂,既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积极性,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方法为什么李老师不用呢?
仅仅根据一张图片,就让学生天马行空的去猜想,这样的教学设置,孩子们真的能有效思考吗?尤其是孩子们没有逻辑的去更换数字时,我的内心很煎熬,甚至萌生了不认同的想法。觉得孩子们的学习是杂乱无章的,更有一部分学生简直不知所云,更不知如何思考了。说来说去,大脑好像糊涂了。但李老师不急不慌,娓娓道来,给每一位孩子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通过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的“说”,使问题明朗起来。最后通过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缩短,但它们的和仍然大于第三条边的动态展示,彻底使问题解决,完成了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即使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然而还是心有疑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我是怎么想也想不透。最后听完李老师的陈述,终于明白了。是自己的思想太局限了,还停留在老式的教学设计上,一成不变还自以为良好。李老师这样说:本节课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通过设置数学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推理,引领学生合理猜想,开拓他们头脑中的数学空间,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听到这里,我豁然开朗了,在日常学习中,遇到问题不可能总是依靠直观的动手操作,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依据已有材料进行合理推理、猜想的能力。
李老师不正是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吗?是我狭隘了,总以“时间紧迫”为借口,没有给孩子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给孩子敢于猜想试错的机会。
感谢李老师上的这一课,让我明白:教育要由“为学而教”转化为“为人而教”,以“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为依据,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性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