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抄(4):《故事里的教育智慧》之《孔子教育轶事》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榜样是一种具体而又有感化性的教育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是我国一个很有价值的教育传统和风尚。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所强调的就是身教。孔子处处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十分注重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比如,他一贯主张“改过迁善”。他说:“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要求学生要正视自己的错误,有改过迁善的勇气,指出如果坚持不改,那就要做成真正的做更大的错误。
又如,他常常告诫学生做学问应抱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一次有人向孔子请教“褅祭”(一种天子之礼)的理论,他坦白地说:“不知也。”并不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懂装懂。
再如,为了防止在学习或治学上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孔子提出了“四毋”的治学格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要主观揣测,不要武断,不要固执,不要自以为是。在这方面孔子自己也是身体力行,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他研究历史,总要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有了充分的证据之后才做结论。他十分谨慎地对待道听途说得来的材料,认为它往往有夸大和失实的地方。所以他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这种老老实实对待学问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孔子还一贯提倡“不耻下问”这种谦逊的求知精神。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一个善于虚心学习的人,到处都能寻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可以从别人的优点中受到教益,也可以从别人的缺点中吸取教训,修正错误。孔子在世时,学生就已把孔子当做“圣人”了,但是孔子总是谦虚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是不愿意承受“圣人”这个称号的。他又说:“文,莫吾犹人。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德。”意思是说,在文化知识方面,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至于成为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呢!他主张“君子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这种在道德和学问上严于律己和虚怀若谷的精神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虚心和谦逊的对立面就是骄傲和自满,孔子对此事很不赞成的,他对一些“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人,即对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足的装腔作势、华而无实的空头学问家,是极为鄙视的。他认为,就算你的才能美妙高超,真比得上周公,只要骄傲而且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骄傲和自满,确是一个人学习前进道路上的大敌。它容易使人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学问很难达到精深的造诣。
总之,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直接熏染和影响着学生,因此,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非常必要的。孔子从自己的教育经验中概括出的教育者必须“身教”重于“言教”,“正己”然后才能“正人”的思想,确是十分深刻确,是符合教育原理的。孔子本身无论在学习、修身、力行,改过等方面,无不为学生做出了良好的榜样。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孔子在学生的心目中才有很高的威信,他们对孔子是心悦诚服的。子贡赞扬孔子说:“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了解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他的德教。即使从百代以后去评价百代以来的君王,任何一个君王都不能违离孔子之道,从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及他老人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