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关系到什么地步了?
朋友,这个词包含的范围很广,朋友这个范围里也有亲疏远近。
而神经往往在这很大条的我,经常分不清哪些是比较亲近的,哪些是比较疏远的。
明确朋友间的亲疏很大程度可以决定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和做事的效率。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是,朋友间的感情是通过互相麻烦出来的,你麻烦我一下,下次我麻烦你一下,感情就是这样慢慢增加的。
这说的没错,但是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我现在有一个事需要帮忙,但是不知道找谁帮忙好,因为不确定我们的关系是不是到了这个能随便麻烦对方的情况。
前几天,参加一个活动,需要让人扫你的邀请码关注公众号。而我因为上次参加过一次,好朋友在上次都扫过了,现在有需要几十个人来扫码。
就这么一件小事,我就一直在纠结,我要是一个个私聊的话,可能对方会装着没看到不回你;可能对方帮你关注,但是心理总会不舒服。最后还是选择只是发了一个朋友圈而已。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现在微信点赞,转发,投票之类的小事是最常见的。对于我来说,帮人家无所谓,当自己要去让人做的时候就会纠结人家会不会本意不想做的。
因为不能确定我们之间的亲疏,所以就会出现这样的犹豫,凭空添加自己的苦恼。如果知道你被我麻烦也不会有啥负面情绪的,那我麻烦你就不会那么苦恼了。
以前一直不知道怎么去确定我们之间的关系。前几天看了几个理论,我觉得挺不错的。
社会心理学家奥特曼(I.Altman)等人发现了自我暴露和人际关系深度的普遍规律。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分为四个水平。
1、 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
2、 态度方面,比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
3、 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
4、 隐私方面,比如个体的性经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
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
但是有一个特例,就是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有可能做到完全自我暴露。比如在网络聊天的时候,素不相识的网友可以把自己连向最亲密的人都不告诉的隐私和盘托出。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虚拟沟通的情境下,人们觉得对方不可能介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风险体验下降,尴尬和羞耻感也降低了。
看了这个理论,好像可以根据以往的自我暴露来确定我和谁的关系更亲密了,这样我就可以在心里有个底了。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关系的密切,就要求对方完全敞开心扉,更不该随意侵犯对方不愿意暴露的隐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暴露的领域。
其实还有几个理论也挺不错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社会心理学或者人际关系的书本看看,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END—
参考文献: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5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