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少有人走的路——读《少有人走的路》随想
走过少有人走的路
沈丽新
《少有人走的路》,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著。在《纽约时报》畅销单上停驻了近20年,被翻译成23种以上的语言。
读“自律”篇,不断修订自己的人生地图
“人生苦难重重。”——书中的第一句话。承认极了。世间有太多不完美,哪能求全。面对痛与哀愁,莫如过滤,自我消化。而“过滤”,并不容易能够抵达。
向来是个过于拘谨的人,一直以为自己的人生够持重,“自律”能力当然不差。然而斯科特.派克先生却教我重新认识“自律”的技巧:“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细细研读,才醒悟,自己的“自律”能力,实在尚不够功力。太容易消极与退缩,很多时候宁愿逃避、躲闪。这当然有诸多原因,读《少有人走的路》一遍复一遍,明白,许多时候,真的是宿命。父母不能选择,童年不能重新来过。强大的自信没有能够从幼年时期奠基,成为一直以来的遗憾。然而,选择接受,不抱怨,努力修炼自己,努力直面问题,承担责任,或许是抵达心智成熟唯一的路径?当然知道自己某种意义上一直没有走出那个“童年里缺少关心的孩子”的阴影,常常自惭形秽,一直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幸好,走过青涩的黛绿年华,终于懂得,不是自己的错。接受自己的缺点——不自信,然后,努力不断修订自己的人生地图。
斯科特.派克先生说:“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
精辟极了。不管我们拥有怎样的童年,即使他一开始的人生无比美好,也没有人能够有能力为他绘制长长一生的地图。我们仍然需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努力,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地图,方能使心灵获得成长。绘制人生地图当然艰难,不是需要从头开始,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自我修订。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完成这样的修订工程。世界在不断变化,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不断更新和调整。如果不及时修订自己的人生地图,认为自己已规划过的地图完美无缺,当然狭隘。而唯有不断吸取新的资讯,或许才可以更新过时的地图,让自己在漫漫人生旅途,从此走得更坚定。
读“爱”篇,做一个追求心智成熟的人
于我,“爱”,真的是个太难以说出口的字。知道这世间有爱存在,也相信有爱——无论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但就是不愿轻易言说这个字。
读第二部分“爱”,哑然失笑,我终究是狭隘了点,对“爱”的理解有失偏颇。诚如斯科特.派克所言:“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年岁俱增,并不等同与心智亦成熟。读这一章,记住了很多句子,用来审视自己的心智是否成熟,也用来告诫自己如何让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这样的旅途一定漫长,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但一定不能忽视这样的行走。要求自己:保持行走,相信终有一日抵达彼岸——心智的日渐成熟。
读这样的心理学书,当然首先是为自己。审视自己与反思自己,都是件好玩的事情。不是刻意,却在这一章的最后一页的那几个反问句里,久久难以释怀。
“为什么有的人成长于没有爱的环境,经常遭受别人的忽视和虐待,却健康地度过了童年和青春期?他们长大以后,即便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没有得到更多的爱,仍然长得健康而自在,甚至接近完美呢?
今时今日的我性情不能算“完美”,但至少也“健康而自在”。至好的朋友也曾经追问过缘由,总是没有答案。而如今读此书,才日渐懂得:摆脱童年经验的“小宇宙”,需要足够的智慧——或许不仅仅是智慧,有时候简直是运气!
我是那个被一个朋友称之为“运气”的家伙。那么,在我们面对的孩子们中间,有多少孩子,也成长于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他们是否也有足够的“运气”,健康地度过童年和青春期?他们是否也有足够的“运气”成长得“健康而自在”呢?而我们——教师,该不该成为那些孩子生命中的“贵人”,给他们足够的“好运”呢?
知道心智成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努力用爱滋养自己的心灵,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读“成长与宗教”篇,再不说没有“没有宗教信仰”
读第三部分“成长与宗教”,很震惊。斯科特.派克先生颠覆了我之前这么多年的自以为是。从来自以为是,没有相信某个神灵,没有加入某个固定的组织,没有举行某种形式鲜明的仪式,就一定没有宗教信仰。可是斯科特.派克先生却说:“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
真的是我们对宗教的定义过于狭隘?真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真的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与“自己的宗教“有关?
读斯科特.派克先生笔下四个案例,心惊。那些病人遇到斯科特.派克先生,真是幸运。他们终于在无限混沌中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真正认识自己,开始自己的新一轮人生。他们的成长或许推迟了太久,可是居然无一不与他们“自己的宗教”有关。
然而,“自己的宗教”的形成,是多么根深蒂固,要突破要改变,有多难多痛?在家庭这个小宇宙里,有多少人有足够的智慧辨证地吸取而不至于泯灭自己真实不虚的性灵?
“父母充满爱心,悲天悯人,孩子们即使到了成年,在他们的心中,世界仍和童年时一样,充满爱和温暖。从小得不到关心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和周围的人充满戒心和敌意。”
读这段话,想起两个才女。前者是冰心。她直至暮年,看世界仍持清澈的童心;而身边的人,也依然怜爱她直如依然是那个幼童。后者是张爱玲。她纵然绝色才华,却终究挣脱不了童年烙下的痕迹,灰色、苍白、冷漠、质疑、决裂——无论怎样的重新来过,她的童年注定了她一生爱的匮乏。
张爱玲不能挣脱童年的影子,斯科特.派克先生的句子居然是很好的注解:“如果说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是的,没有人会是超人,很少人可以超越自身文化、父母乃至童年经验的影响。
终于懂得。
也终于明白,人,是可以追寻“自己的宗教”的。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完全可以,摆脱童年经验的“小宇宙”、文化教条的“小宇宙”、父母似是而非教导的“小宇宙”,而达到心智成熟。
不再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从此以后,探寻自己的宗教,从而让自己的心智更成熟。
读“神奇的力量”篇,始信世间有奇迹
一直以来睡眠质量如婴儿,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梦,不记得最近的梦发生在何时。梦境的暗示,从来不曾有机会领略。而梦,应该是潜意识存在的最好证据。
向来无梦,是否是人生极大的缺憾呢?斯科特.派克先生说,潜意识会占整个人的意识的95%以上。无梦,不会是连“潜意识”也没有吧?那么,这么多年来,滋养自己心灵的,又是什么呢?
也想起另外一个教师。
他说:“你的成长是‘奇迹’,而我却是‘死里逃生’。”“奇迹”的背后已经有太多辛酸,“死里逃生”背后更意味着多少苦痛?不敢问,怕抵达他不可触摸的疼痛,但知道如今的他心智健康。无论“奇迹”也好,“死里逃生”也好,如果没有神奇的力量庇护,不论是他或者我本人,怎么可能依然对人世有无限的爱恋与敬意?
感谢斯科特派克先生,他让我真的坚信——世间的确有奇迹。向来略消极,对人世。不积极,不主动。蜷缩在“自我”的小天地,不关注外面的世界。知道这个世界会有意外,会有惊喜,会有奇迹,会有偶然,但都一厢情愿觉得都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除了自嘲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奇迹”。
然而读这一章,一读,再读,仔细读,终于懂得:其实我已太幸运。事实上,“潜意识”的雨露滋润着每一个人,人人都可以公平地分享到属于自己的部分,可是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没有意识到“潜意识”已经向他伸出双手了。而我,真的很幸运,听从到了“潜意识”的召唤,得到了“潜意识”的眷顾,因为彻底摆脱了成长经历中的梦魇,日益成长为一个具有爱心的人,并逐步实现心智的成熟和进化。
知道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会是艰苦的过程,但也坚信,我们身后一定会有种无可名状的力量,支持勇敢的人儿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境界。
自此书开始,我深信不疑,世间真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