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吕军临古说帖——《王献之书迹》

2020-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愷廬随笔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

      唐张怀瓘《书断》中记载,王献之“幼学于父,次学于张(芝)。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从记载可知,王献之幼年随其父王羲之学习书法,得其笔法,后又学习张芝,在此基础上,对前人书法进行大胆变革,创造出了一种不拘六书规范、省并点画曲折、务求简易流便的“破体”。王献之学习张芝,主要是效法其字字贯通的气势,变革发展了张芝的草书,即省并点画,务求简易,便于书写和血脉贯通。同时他又变革其父的草书,主要用“极草纵之致”,极力发挥“一笔书”的笔势。王献之笔下的草书既有别于张芝,又有别于王羲之,自成一家。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服用鸭头丸后,觉效果不佳,于是约友人相见的信札,笔墨劲健灵动,萧散神逸,是王献之的行草书代表作品。此为唐代摹本,绢本 纵26.1厘米 横26.9厘米,共两行15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释文: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为唐代双钩摹本,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

      《廿九日帖》是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行楷书,3行30字,纵26厘米,横11厘米。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释文:

      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王献之的流传书法作品,除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外,多为行草书,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温文尔雅,深得家法,与其父王羲之难分伯仲也。

      《中秋帖》,纸本,纵27cm,横11.9cm,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字形大小正斜组合,行草相杂,墨彩鲜润,字距紧密,书写流利,连断往复。 其风格与传世的王献之《廿九日帖》、 《鸭头丸帖》相差甚远,似缺乏晋人书法应有的那种潇洒蕴藉,故多认为是米芾的临作。

    《中秋帖》于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希”之宝。

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新妇地黄汤帖》,唐代摹本。纸本,纵25.73厘米,横24.0厘米。现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

释文:

    “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鹅群帖》是王献之写给亲朋的书信,刻入《淳化阁帖》。传世有墨迹本,相传为米芾所临,临本今所见为民国影印件,原迹现存佚未详。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山等都有临作。

      《鹅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笔画纵横连绵,气势奔放洒脱,大开大合,毫无顾忌,豪放不羁的性情与深厚功力跃然纸上。

释文:

      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大意:

      献之等再拜:不知道海盐各位一家大小的情况,近来又常惦记他们。姐告知没什么事情。崇虚观的刘道士将鹅群全都带来,我应该向他致谢。献之再拜。

拓而为大意临如下:

注:以上原帖图片及释文采自百度搜索整理,仅供参考,若有错误敬请指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