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不灭,风骨犹存—《百鸟朝凤》

2017-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唐纵凌

百鸟朝凤。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作为一部2016年才上映的电影,很难让人感受是一部现代影片,咋看上去,除了高清晰度的画面外,跟活着、霸王别姬是同一种感官的存在。影片4/3的取景,是风味十足的陕西味,黄土赤道,有,芦苇小溪,有。番薯入饭,烟杆随手,这种地道风味,更妙。吴天明老师是在构建一个世俗更替下的无双镇,印象中我也忘了焦三爷说了多少次“无双镇不能没有了唢呐”这一句话,从开始志存高远的荣誉底气,慢慢变成后来的山河日下的惆怅,这个无双镇,说的可能不只是无双镇吧?

按照中国的传统,唢呐声起时,其实是一种中性的韵调,白事时恭送先人,声可上天,亦可入地,在我记忆里,唢呐曲,已经是一种符号,对先人心存敬意的图腾符号。红事时,更多是一种热闹、助兴,中国人嘛,办事,尤其喜事,就得热闹,锣鼓鞭炮,唢呐铜锣,要的就是热闹。所以不过分讲句,唢呐的存在,确实是对一代一代人的一种深层的记忆符号,该有的时候就该有,没了,总缺点什么,这很重要。

这个时代,对日本人的细节用心,对德国人的严谨卓绝,对美国人的创新精神,我们一般都会形成定性的思维,是,他们真的配得上,但对中国人呢,勤奋节俭?刻苦耐劳?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点是,它描述了一种符合中国人的“匠心”、“风骨”。

先讲讲匠心,焦三爷的珍藏箱子里,有着各种唢呐,还有师父的师父的师父传承下来的百年唢呐,对待这些宝贝,如数家珍,确实,不是爱到骨髓里,是出不了那种感觉的,在游天鸣和蓝玉学艺过程中,拜师前一口洗干水瓢的水也好、远距离滋水也好,拜师后芦苇杆吸水也好、日夜练习琢磨技艺也好。是一种中国式的匠心独运,用心、严谨、创造这些词,中国人,受得起有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文化,从来都在中国人的骨髓里,从来不曾失去过。

再讲风骨,先说几句电影里面的原对白:“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匠。”、“以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他娘的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影片中“唢呐曲“百鸟朝凤”是丧事中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是的,唢呐曲的等级划分,虽然明面上是说对仙逝者的评价,但何尝不是对吹奏者的一种同等评价呢?有资格学”百鸟朝凤“之人,一代徒弟,只能传一个人,而这个人,需要天赋高,也需要品格好,承载”百鸟朝凤“一曲的,除了是一种技艺,更多映射的是肩上的责任,带领团队养家糊口的责任,为自己服务人群的尽心演奏,师承技艺的薪火相传责任,还有,就是去延续这一份深入骨髓的爱,不偏不倚的去延续老一代唢呐人风骨。

可能好多人看完后更多是感叹世俗浮沉、盛世悲歌的感受,也没错,这也是电影里浓笔厚墨要表达的意味。但不知为何,看完后我更多感受到竟然是一股满满的正能量,什么是好演员,且看陶泽如演的”焦三爷“,他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执拗如牛,但心如磐石,眼神中投射出来的那股狠劲,有力,舒坦。

心气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气质特点,老一代前辈的心气,确实,太值得我们参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