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享受生活的年轻人最后怎样了?
一则新闻:
月光族变月欠族!近22%白领处于负债状态 超前消费靠借贷度日。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超两成白领2018年处于经济负债状态:盘点收入盈余时,有21.89%的受访白领处于负债状态,成为典型的“穷忙族”,存款余额为“1万-3万”的白领占20.15%,存款“5万以上”的白领为17.67%。
在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3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一代,56%暂未开始为养老储蓄,44%群体中平均每人每月储蓄只有1339元,部分年轻人处于“零储蓄、高负债”状态。
02
享受生活没错,但是一定不要被营销手段套路。
现在的营销真是无孔不入。前几天正在看一本书《设计行为学》,对于营销者来说,这是本好书,可以直到我们设计一些套路来实现销售。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感到了非常恐慌。现在的营销会利用人性、心理等各种套路实现销售的目的。现在还可以针对消费者的行为来设计套路,消费者面对的坑真是相当多。
讲一个例子:
前段时间,我妈要去清洗下戒指,然后去了金店。
一个服务员接待了她,也很有礼貌,热情地帮她清洗。当然这个期间她也没闲着。
给我妈推销各种饰品。
基本款,她倒是配齐了。
但是就像女人总缺一件衣服一样,她们还总缺一样首饰。
服务员给她推荐了一款吊坠。
我妈推辞,说等我家姑娘来了一起看看。
我在外面逛的不耐烦了,刚好进去找她。
这下好了,你家姑娘来了,可以帮你参谋了。
给我妈各种试戴,各种夸。
然后就跟我说,你妈非常喜欢,就是舍不得花钱。
好了,终于将一个购物行为上升为“孝顺”。
仿佛如果我给我妈买这个东西,我就是个不孝女。
那咋办?
怎么能在外人面前做一个不孝女呢?
买!
我说了买之后,这个服务员又是对我一顿夸,说我气质好呀,一看就是读过书啊,对妈妈孝顺啊,巴拉巴拉。
你看,这个简单的套路,很多时候因为涉及“孝顺”,孩子不能说这个东西不好而不买,这样家长也会觉得孩子不懂事。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的购买行为,能理性吗?
我们都被售货员一句“孝顺”绑架。
当然,我这个事情还没有说完,最后,我妈说我再考虑考虑,硬是拉走着我离开了这个柜台,才终于从这个套路中出来。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觉得我不孝顺,但是我觉得被别人言语绑架的时候,人的决策是不理性的。
03
另外一个故事。
他有两套房,自己住一套,另一套出租。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年收入十几万。
生活应该还可以。
但是他没有去享受生活,皮鞋几十块钱,粗茶淡饭,买了辆代步车,还是二手的。
对于孩子,也不想很多家长那样,尽量给孩子最好的,他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也不溺爱,甚至看起来还有点无情。
就是这样一个现实版的“葛朗台”,不断地积攒着自己的财富,让自己不断走近富人的群体。
被大家喜欢的投资大师巴菲特,也是个“小气鬼”,尽管他非常富有,但是他一直都很节俭,从不乱消费。
我们不喜欢“小气鬼”,我们喜欢消费,因为在消费中,我们感受到了受人尊重的感觉,这让我们感觉良好。
但是,一堆的账单要还的时候,感觉还会那么好吗?
04
自己刚毕业的时候,也被媒体的“享受生活”所误导,对工作挑三拣四,对自己认识不足,眼高手低,觉得“杀鸡焉用牛刀”,干这个工作就是浪费人才。
心高气傲却积累不够。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时间。
后来才明白刚毕业的穷学生,哪有资格享受生活?
当我们没有一定的资产打底的时候,“奋斗”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连习总书记都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是追梦人。
如果一个人告诉你,那么努力干啥?享受生活吧。我劝你赶紧离开他。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以前觉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很潇洒,现在觉得银行卡不断增长的数字更酷。
以前觉得吃个必胜客就是享受生活,现在觉得有目标要实现的日子就是享受生活。
以前觉得有个人说“我养你”很满足,现在觉得保持自己的赚钱能力很必要。
一开始就追求享受生活的年轻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候被账单惊醒,开始思考“如何真正享受生活”。
思考100个问题:76/100,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