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玛纳:自我质询(摘选)
露西.科内尔森依据拉玛纳马哈希尊者的讲谈编辑了一本书 Hunting The ‘I’《搜出这个“我”》,本章节选取自该书第II部分。
你幸福吗?
当你用反问---“什么是幸福?”来作为回应时,那意味着你早已看透了---你所谓的幸福,它是多么容易破碎,多么短暂和无常。但也许我们内心所有的,根本不是幸福,而只是“快意轻松”?
“快意轻松”意味着,实现了某种愿望,或者消除了令人讨厌的事情,或者摆脱了令人反感的事情。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愿望被满足了,就会另外又冒出别的愿望来;令人反感,讨厌的事情被摆平之后,另外又有某件事跳出来,它同样令人反感,讨厌,它一样妨碍我们的意图,还是不合我们心意,弄的很不开心,怎么也不痛快。
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努力去改变条件状况和处境;去过得快活,难道不是我们天赋的权利吗?那么,我们去奋斗,去斗争,去努力争取,为什么却偏偏总是和幸福快乐失之交臂呢?就因为我们的“惟一”误解: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自己真正是什么”,我们完全不了解自己,不认识我们自己(可我们却以为我们了解)。其它事情,都因为这同一误解,全都损坏变质了。我们根本不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当我们开始“自我质询”的时候,是谁正在做呢?
拉玛纳尊者回答:
“本我毫无追思细想(vichara)。做质询的那个就是ego。自我调查中被质询的那个“我”也同样是ego。质询的结果是ego的“真实存在性”被质疑而终结,本我被认出为真实存在。 (Day by Day, 21.11.45.)
以下为节选段落:
提问者简称 Q:
拉玛纳马哈希尊者,以下简称 M:
Q: 心智(头脑理性)的性质是什么?
M:
心智什么也不是,只不过就是个想法---“我”想法。心智和个体自我ego, 是一回事,是同一个东西。其它的心理能力和功能,诸如“智力,理解力,记忆力”以及“记忆存储”功能,都只是这“我”想法。思维,智力,心理习惯和经常性行为,兴趣倾向性....等等的存储库,以及“个体自我意识”;所有这些都只是同一个心智本身。这就好像同一个人,依照他不同的职责和职务,被赋予着不同的名称。个体灵魂不是别的,就是这个“我”想法,或者个体自我ego。
Q: 我们怎么发现心智的本质性质,也就是它的终极肇因,或者说,它作为一种现象表现的那个本体?
M:
以重要性的顺序来把种种“想法”系统的分类,那么“我”-想法,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想法。“个体/个性”概念,或者“想法”,也是所有其它各种想法的“根词”或者“句柄”(工具的握柄),之后每一个概念或者想法浮现出来,都只被当作“某个人的”想法,然而却并不知道,它们是独立存续的,不依赖于ego,也就是说,这每一个想法是(自行其事)不依赖于“我”想法的。“我”想法,或者ego,却因此炫耀着“思维活动状态”。除非这第一人称“我”想法登台亮相,否则第二和第三人称(他,你,那,等等)不会出现。因此它们都只在第一人称“我”想法登台之后才显现,所以这三个人称看上去就是一起出现,一起消失。仔细查考这儿,“我”或者个体性的最终原因。
这个“我”从哪里浮现出来的?向内在搜寻;它随之突然消失。这就是智慧的追捕。当“思想”不断的调查它自己的本质,它自己就蒸发掉了,因为并不真的存在“心智思想”这样一种东西。这对所有人都是“直达”的路。思想心智纯粹就只是各种想法而已。“我”-这想法,就是所有想法的“根”。所以说,思想心智就只是“我”这想法本身而已。“我”-想法的诞生,就是“某个人”的诞生;“我”-想法的死亡,就是“某个人”的死亡。“我”-想法,它发生之后,颠倒的认同于身体,把“我”想法所营造出的“身体”等同为它本身。只要“我”想法还在活动着,那儿就有“苦”。当“我”终止消失,就无“苦”。
....
Q: 是的,但是当我习惯于“我”-想法,其它的种种想法冒出来并且骚扰我。
M: 仔细审视,它们到底是“谁的”想法。它们就会突然消失。在单一的“我”想法上,它们有它们的根。保持在这根上,它们就会消失。
Q: 由“个体自我ego”发起的某种调查质询,怎么可能揭露它自身的虚假不实呢?
M: “我”-想法,它从根本源头中浮现,当你沉入根本源头,那么“ego”可被知觉到的“现象活动方式”就被超越了。
.....
"ego"被表述成,有三个身体,粗重身,微妙身和因果身,可这样的表述,仅仅是为了方便阐述。如果质询调查的方法是依赖于“ego”形式,你可能会认为,这调查成了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ego”可能呈现的“形态模式”是大量的。所以,为了自我质询的展开,你就必须沉入基础,也即“ego”只有一种模式,就是“Aham-Vritti”。
aham:“我在”;“我”的来源;无上“我”-元觉;最高的“心”
vritti:某想法;某概念;心智思想的活动;思维波动;某种行为活动的路径和方式;一种被预期的目标朝向,这个被设定的方向,赋予心智思想的范围(处理和研究事务的范围和作用域)去表达和显现出各式各样的感受和情感;过去的行为活动和主观感受被作为一种结果,在心智思维中留下了印记。
Q: 问题依然还在,为什么对“Aham-Vritti” 源头的追索,被从其它的“vrittis” 中区别开来,这追索被认为是导向觉悟的直路?
M:
“我”状态,或者“我在”状态,从概念的通常习惯上被看作“Aham-vritti ”,但实际上,它是和其它心智里的“Vritti”不同的。它不像心智里的其它“Vritti”那样,其它的“Vritti”没有基础性的相互关联,Aham-vritti 和心智里的所有每一个“vritti”都是基础性的平等的相关联着。没有“Aham-vritti ”就不可能有其它的“Vritti”,但是“Aham-vritti ”可以自依自持,不依赖于心智中的其它“Vritti”,所以它和其它的“Vritti”是根本不同的。
故而,对“Aham-vritti”本源的调查,就不单纯是搜索“ego”众多模式中的基础模式,而是探查源头本身---从那儿产生着“我在”状态。换句话说,以“Aham-vritti”(住于我在感)追求对“ego”的本源认识,必然暗含着超越“ego”它可能呈现的每一个形态模式。
Q: 不得不承认,“Aham-vritti”根本上包含了“ego”所有一切形态模式,可为什么就单单把这“Aham-vritti”(自觉我在)的vritti (想法)挑出来作为自我质询的方法呢?
M:
因为这“Aham-vritti”(“我在”感)是你知觉体验“不可简化”的基点,并且因为探查它的源头,是你了悟自性本体,唯一能够采用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进程。“ego”被说成有一个因果身(深眠状态下的“我”),但你怎么能把它转成你调查的主体呢?当“ego”采用“Aham-vritti”模式,你就被沉入到深眠的无知觉状态。
.....
Q: 怎么摧毁小我ego?
M:
首先抓住"小我"不放,然后又问怎么摧毁它?谁在问这样的问题?谁?就是小我ego自己。这问题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肯定,是珍爱着小我ego,不会杀死它。如果你深入调查“小我”,你会发现,它根本就不真实存在。一件东西真实存在,才有怎么摧毁的问题。而当一件东西根本不真实存在,还需要摧毁吗?只需要调查它的真实性。它就消失了。
----《Self-enquiry》 of Sri Ramana Maharshi ,Edited by David Godman
* * * * * *
Q: 问:什么是实体?
M:
实体必定是永恒真实的存在。它不具形相和名称。先于“具体形象和名称”的基础存在,才是实体。它先于种种限制条件和限制作用,这存在本身是无限制的。它不受束缚约束。它先于所有虚假不真的东西就在,是一切不存在不真实之物的基础存在,而作为基础存在,它自身是真实的。实体就是那存在。存在就是本在。它超越于一切言辞表达上的“在,不在”,它超越于表现方式上的“显现,不显现,生物,非生物。”
Q: 这“元觉”是什么?一个人怎么才能获得并且提升它?
M: 你是元觉。元觉是给你的另一个名称。因为你本身就是元觉本身,所以,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获得”或者“提升”。
Q: 如果本体它本身就是“觉”,为什么此刻我知觉不到本体呢?
M:
那儿是没有“二元性”的。你当前的知觉是由于“小我ego”(“我”-想法),知觉纯粹只是相互对比出来的“识”。相互对比出来的“识”,必须一个主观观察和一个被观察的对象目标,于此相反,本体的元觉是绝对的(非二元相对)所以不需要任何对象目标。
回忆,也同样是相互对比的“相对”,要求有一个被回忆的“对象目标”,以及一个去回忆的主观观察。如果那儿没有“二元性”,谁在回忆谁?
本体永在当前。永远存在于当前。每一个人都渴望去知觉体验本体。(唯一的一台磅秤,除了它自己再没有第二个存在物,它需要什么样的手段才能称量它自己?)人们好像去看某种新鲜事儿一样,去期待着看到本体。可是本体是永恒存在并且永远恒常不变。可人们就好像期待着观看一道强光一样,渴望看到它。那怎么可能?它不是光亮,也不是黑暗。它只是它自己永恒不变,始终如一的“存在”本身。它不是二元性的,不可能“被”定义,不可能"被"精确描述。最好的描述就是“I am that I am”(我就是我,那独一存在)。经典上的种种描述,仅仅是比喻,并不是事实。它是唯一存在,但非“真实和虚幻”的名词;它是“知性”,但非“知识和无知”。它怎么可能被名词概念精确表述呢?它单纯的存在,完全质朴。
Q: 当一个人完全认清自我本性,他会领悟到什么呢?
M:
没有什么领悟。领悟只是“纯粹存在”,独一存在。我们所谓的“自性觉悟”状态,并不是获得什么新的东西,或者到达了什么遥远的目的地,仅仅就是你早已是的你,就是“你一直就是的你”---纯粹只是存在,早已存在,当前存在,永远当前存在。只需要放下把“非真”当“真”的认知,放下认假为真。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其实是不真实的。真实早已真实,真实就是真实,自性就是自性,我就是我。在某个阶段你会感觉到你自己太好笑了,拼命的想去知觉发现的那个“自性本体”,那“真我”是毫无自我知觉的。
那状态超出“观看和被观看”。没有任何观看者在那儿观看任何事物。那正在观看当前一切事物显现的观看者消失不在,然而那“自性本体”,那“真我”独一存在,永恒存在。
Q: 怎样通过直接体验去认知了解它?
M:
如果我们谈到知觉体验本体,那就必须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知觉体验的自我,另一个是被知觉体验到的自我,而且还有一个知觉体验的交互过程。我们所谓的,称之为“觉悟”的状态,是“纯粹是自性本身”,不是知觉体验别的什么,或者变成别的什么。如果某人觉悟了,他就是那独一存在,并且那独一存在,早就存在,永恒存在。某人不可能描写出那状态。某人只能就“是”它。当然,我们泛泛的,不严格的谈谈“自性觉悟”,就只因为没办法,没有什么更好的表达。那真实存在,早就独一无二的真实存在了,始终恒常真实,怎么去了解?或者怎么让本来就真实的变成真实?
----《Self- Atma》-The Teachings of Sri Ramana Maharshi Edited by David God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