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琐思】看见那些……目标背后的底层思维

2022-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熊妈侯蕾

【熊妈·共读】今天早上,3个半小时的分享和讨论,依然围绕“目标”

每个人对待目标的默认态度

对“什么是好目标”的认知

以及对“自己看待目标的态度”的觉察

都让“定目标”这个动作,成为我们底层思维的一种具体展示

“我承认你说得对,但我说的也没错啊”

vs.

“我知道我的想法没问题,不过听到你说一个跟我不同的想法,我很好奇,也试试会不会它也很好”

哪一个对自己的成长收获更有帮助?

你不是不知道,可能只是还“就不想”

没事儿,再等等,等到你自己“想”了

人生的可能性就一下子扩大了[愉快]

从“就不想”到“想”——

你想吗?打算走多久?[调皮]


2022-01-03 09:54:50,开始今天的语写

今天早上跟小伙伴们一起共读,总共有三个半小时,这个时间长度在我们所有的尝试中也算是突破极限了,整个过程围绕一个命题叫做目标,我对于这种闭环的实现其实并没有非常清晰的意图,但是事情就是自己走啊,走到了这里跟小伙伴布置的一个任务,让她们给今天早上来的比较晚的伙伴分享一下,你在今天前面的部分说到目标时得到的收获,这是一个跟大家对表的过程,这样我们知道在表达的过程中会有著名的漏斗原则,就是你在每一步理解别人的信息时都会遗漏一些信息,你在自己表达出来的时候,又会把自己理解了的信息遗漏,再一部分这样一层一层的叠加,就导致最后你理解的和表达出来的东西跟别人想要表达的其实变成了两张图,两回事。

这是灵光一闪得到的结论哈,就是到最后如果你用这种非常灵活的跟大家互相去对的方式来重新回顾,早上我们获得的就发现出现两个方面,第1个方面每个人的生活其实并不一样,因为就像周蕾所说,我们每个人缺失的那一部分不一样,所以你在看到一个东西给你提供的时候,你从中汲取的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别,这是跟针对每个人来说非常自如的事情,但另外一部分呢,我们每个人收获的一部分,当做拼图的其中一小块,又可以把它重新拼凑出一张完整的图形让最后这个事情基本上接近于客观存在的还原。

我知道最后其实没有客观这种说法当时的产生大家谈论的那些话题看起来是客观的,但每个人拿到手上的东西都不一致,但我们在不断的用自己的理解去重新呈现这个过程却很有意义。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所得,所以我们在互相分别探讨的时候,能够让它实现效果最大化,也许你在当时听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这边对自己有特别深刻的启发,但是看到别人在这里有启发的时候,对于自己又是新一种的触动,我相信我们都是这些同频的人,所以大家需要的内容其实差别并不是很大,要不然我们就不会在这个话题上共同去探讨分享这么久的时间,最后如果能通过多重的互动和反馈实现最终拿到的结果最大化,那难道不是一个最美好的结局吗?

现在来说一下,今天早晨我自己在表达的时候,想要给大家带去的呈现。

因为今天是1月3日,AR开始刚刚设定的flag没有多久,我跟大家分享了,我自己在写1月1号的日记,就是新年flag的时候看到的一些小细节,我在写完这一篇就是昨天1月2号,就有一个小伙伴给我评论回复,他说你做这么清晰的时间点啊,不会觉得很有压力吗?能够执行吗?我就回复说这正是因为想要顺利执行才会给他这么清晰的时间点啊。

但是在他看到这个评论的时候,我已经心里有数,他可能觉得目标嘛就是属于一种做到了很好,这样做不到也没关系,反正大多数时候也都会做不到,做不到我也接受这样的一个定位,但是对我来说不是或者说现在的我已经不这样想了,以前可能确实有这种想法,觉得目标不一定要完成的,他可能就是前面的一个引领而已,如果你难不成只百分百。

这是自己认知的一个变化,以前我或许会觉得完不成的目标也OK,但是现在会更想办法怎么样让他去完成,因为不管我在付出这个目标的时候有多少的认真程度,但是这个目标一定是我踏踏实实去想过得这样想的嘛,肯定还是想让他完成的。

所以当时如果我想的是完成都无所谓,没关系,和我想的是一定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他,尽可能去完成,如果带来的结局截然不同,那我要哪个呢?显然是后者呀。

在整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差异,每个小伙伴对于目标这样一个词汇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其实是非常OK的,就像跟我在评论互动里面来了好几个人对话的那个陌生的小伙伴一样,也许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要那个flag就是给自己一个指引罢了,完不完成都行,那么这种做法你也不能说不对,这是他对于目标的定义,可显然我这个目标的定义不是这样的,那当他知道了我的定义以后,未必见得马上要认同我这个恰恰相反能够给他一些想法,让他觉得,唉,原来就是我以前没有想到过也很好,就已经达到了相应的效果,我并不是想把别人都统一在我的观点上,但是我却期待最后的结局能够让自己更加有所得。

什么叫有所得,就是在我自己的整个范围上比过去更增加了一部分,在开始之前,我其实也不能确定最后增加的这一部分能有多少,或者说对我来说有多少帮助,好像差别也不是特别的大,但是一旦写出来就会觉察到,真正的意义其实在于我更好了,这个纵向的进步节点。

在这个时间节点里,我们能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改变这件事,就像在开场阶段我提出的那个问题,莹莹回答说,每天上午40分钟完成语音写作1万字,它究竟是不是一个目标?它和2022年1月31日之前完成31万字,哪个更像是一个目标呢?

其实我自己是觉得到一个时间节点去完成更像是一个目标,我也不能说他完全就是对的吧,至少是一个分讨论的结果,沈婷就说,你说那个也对,但我觉得盈盈这个目标是一个很好的目标,我在开始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营运的这个目标,我不能从心底里面特别坦然的认可。

直到说到最后才明白了之后的逻辑套路,我从前面来开始说。在雪婷跟我讲,他觉得每天上午完成1万字也是一个很好的目标时,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对于一个跟自己的想法不同的话题,你如何接受这样的底层逻辑,不在于这个目标本身究竟好不好,而在于我知道这个目标也行,我挺认同的,但是另外一个人提出了一个跟我的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目标,那他那个到底对不对好不好?

其实做出这个判断,AR隐含那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如果别人说的是对的,是不是就意味着我说的不对,如果我们把这个前提条件默认成立的话,就很不倾向于认为别人的说法正确,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我是错的,而且我明明就觉得他是对的呀,我相信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是照这样做的,也没有产生什么明显的偏差,怎么就能说我不对呢?

可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呀,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的说法跟你不一样,并不意味着我说的就不对,但是很可能他说的也是对的,那我保持这样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是看待事情的坦然承认就有了明显的变化。

如果承认别人对就意味着我错,那我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模式状态,我非常的紧张,生怕自己有一点点的不对就会被别人推翻,没有任何人希望承认自己是错的,所以这就让我和对方站在了完全对立的角度上,无论如何即使我认为他有一定道理也不能承认啊,因为那意味着要让我自己完全推翻。

可是事实本身并不是这样,别人说的是对的,就等于我说的是错的吗?有没有可能我们两个说的都是对的呢,要知道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对方和自己完全对立争锋相对的这样状态啊,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位置来看,会发现大多数的事情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很可能好多途径都可以解决,它们之间可能会有优劣的差别,但一定不是非此即彼的。

所以让我们试着从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好吗?如果我不认为对方说的是对的,就意味着我是错的,我是不是更愿意去看一看他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好像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在现场我说一句话,你那个固然也对,但是我这个也不错啊,这句话的重心一定是坐在后边,是在维护自己的想想看,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维护资金,你还会去认认真真考虑对方,那个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吗,其实这个时候你说出来的是,唉,你那个也挺好的,其实只是敷衍的话而已,你根本就没有认真的去考虑,你想的所有的都是维护我现在做的这个跟他不一样的说法。

所以真正的改变不在于你口头上承不承认对方说的对,而在于你要踏踏实实的去看一看对方说的那个到底对不对,并且做出最终的判断,这个判断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那么简单,如果你说他对或者说他不对都要有相应的证据,这个证据在心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那个判断的过程。

因为要判断,所以你得清楚自己内在的原则究竟是什么,你得去对比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只知道其中的一部分是谈不上判断的,因为你说他再对再好,也只不过是呈现单方面的内容而已,而如果要了解双方的内容,你就需要沉下心去研究它,而不是从表面上将就看一下就草草作出评判,那是对对方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可是很多人不愿意做这件事不是因为麻烦,而是他在做之前可能就已经心中有数,觉得自己大概率了解了对方的念头以后会赞同,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就拒绝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就是因为前面所说的那个原理我要维护自己认为对的这个别人那边对不对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如果承认他是对的,就意味着对我自己的否定和反驳的话,我显然不能让这个结局出现啊,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自己推翻呢,所以如果不了解他不走近他不细致的去思考,他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拒绝,那我就更倾向于做这样的行为,我干脆就不允许自己多走近他看待一点。

那一刻我关注的已经远远不是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而是怎样才能让我说服自己不要被自己推翻,与其说这里的矛盾点在于我们和他人之间倒不是说在于自己和内在的自我之间,在于你认可的真理和看起来自己比较有把握,或者说显得不那么被批判是一种假象。

在整个过程中,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其实也吓了一跳,我自己认为最近还是有挺多这方面的锤炼,比如像昨天当周蕾说他有一个不同的想法啊,人家根本就不是在秀啊,人家也是提出了各种处理的方法,只不过那一刻我们关注的不够多,不知道一下午就看到了a确实啊很可能是这样的,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过的方向。

那我到底是承认还是不承认呢?其实不承认也完全可以,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很自然嘛,我能够对别人这样说就能够对自己说,所以就不需要去面对那个必须要内在调整的要求了,但是我要看的并不简简单单,是哪件事情正确哪件事情对我有好处,而在于哪个可以给我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帮助,能够让我的视野更扩大化,能够让我整个人的状态更舒展,感觉更舒服更好。

就是那个痛感的理论呀,如果承认自己有一点不足可以让我觉得痛,那么承认以后内在的多巴胺就要分泌来平衡这件事情带来的不舒适,所以先一步承认了,这种艰难看起来是自己收获变少了,或者说自己的内在被贬损了,但其实恰恰相反,收获是在后面才会逐渐呈现出来的。

今早为了讲清楚这个道理跟大家来来回回地表达了好久,我自己也觉得挺啰嗦的,但后来大家都明白了,而且很认同,我好多次跟小伙伴们确认,你觉得这个东西对你来说有没有价值,大家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就让我相信,这么做是有意义的。

对我自己来说呢,对目标一重一重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面从来没有学过目标管理这样的课程,没有任何一堂课会教你怎样设定自己的目标,但是生活中这是非常广泛的用途的一件事情啊,可以做任何事情都和目标直接相关,但你有没有这方面的技能,那怎么办呢?就只能不断的自己摸索而摸索,要付出代价很大,尤其是我们还有内在情绪对抗的影响。

所以如果有一天有人跟我讨论这些话题,他让我有机会更多的看到自己默认的那个场景是什么,这真的对我来说特别特别有帮助,这个帮助不在于具体得到那个内容是啥,而是看待问题的框架得到了新的调整机会。

就像我们的小伙伴,他们之所以愿意放弃我这个就很好,我就是不想改变这种思路,从就不想到想甚至到了鱼就觉得很开心,自己获得了新的东西,两眼放光,特别感恩这个过程,有些人是花很短时间走到的,有些人却要过很久,我自己经历的时间不可谓不长,别的不说就拿进入拆书帮开始写实录这个状态来表达吧,以前我是真没有把目标这件事当做一个特别认真的状态去考虑的,也许也用过说过会讲爱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但其实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内心一点都不笃定,或者说不明白这些东西讲的到底是啥,有一点用的虽然是这个名词,但是表达的内容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的意思。

后来是因为写实录,你得把一个东西理解透彻,理解清楚,再去表达才能讲清楚,所以就对目标有比较多的思考,我写过关于目标的实录,应该不止一天两天,一开始只是论述怎么样让他细化,后来就变成怎样去调动内在的驱动力,让自己愿意执行这个目标的内容,但是后来会更高级一点,逐渐把目标路上形成的障碍以及在整个实行过程中自己的效能感一步步提升。

可是即便2019年写了那么多篇实录,跟目标相关的不差,不止三天,但是一直到2018年,19年,在每一次想要在AR前面列出一个目标的时候,依然会有不清晰的地方。

你看AR从去年的12月末,剑飞老师不停的在提目标这个词到这一天1月3号,我自己认为对目标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包括那天复盘会议的时候,曹老师提的同构性原则,他们都会有一部分对自己的启示。

但是在今天早上把它完全整理成思路的时候,我也发现,噢,原来目标下面的那个底层思维究竟是什么,很多事是通过目标这件事情被反馈出来的,它可能本身并不跟目标直接相关,但是在如何确定目标的这件事里边,它是会呈现的。

所以看起来是在说目标这件事情,但其实我们讨论的是你思维的底层逻辑,就像那个在我的日记下面留言评论的小伙伴所说的一样,你如何看待目标,你把它当做新卡当作启明星,还是当作你在走的这条路上的那个终点,其实都会从你呈现的文字里面有所体现,只不过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默认的背景色,所以自己不会有太多的觉察。

现在有机会通过这样一个环境通过我们的讨论把他觉察出来了,就像今天早上雪婷说的,我觉得目标也可以不达成啊,我允许他有不达成的可能性,可是如果说我设定一个目标一开始就允许他不达成,那请问他达成的概率是会上升还是下降呢?简直是不言而喻对吧?

所以做这件事情,真正的关键点并不在于你怎么想,而在于怎么想会有帮助,所以才要这么想,如果你觉得一个目标对我来说压力太大,你说你总是就是要实现的,那可能我会选择把定目标的时候再低一点,好像对自己没有那个激励作用了,定的时候不是很慎重,不是不能说不是很慎重,就是挺没有挑战性的,但是我们知道目标总是要稍微高一点的嘛,所以那些允许自己不是100%能达成的人,他们的目标可能会挑战性更强,在这方面他激励自己多做一点的可能性确实是会更大的。

但是这种激励性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定了一个实际可操作的目标就没有了,恰恰相反因为不同的人定的嘛,如果一个人定了个目标,但是一开始就想着允许自己没有100%的完成,那么它的目标起到的作用跟那个定了一个呃目标可能那个目标本身挑战性不那么大,但是认真对待一点一点去把它完成的人来说,究竟哪一个更有优势呢?我自己还是认为是第2种。

因为目标的内容可能跟个人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但是对待目标的认真的态度,却是最终决定我们能够达到相应高度,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那个因素。

换句话说,我们强调的其实并不是你一定要以高出自己能力百分之多少的比例来定目标,而是建议你在定目标的时候就认认真真想清楚我对这件事情该付出怎样的责任,最后我要实现他会付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叫做后置性指标,一个叫做引领性指标,后置性指标,指的是时间节点,也就是那位在我名下评价的小伙伴说的那么多的deadline,让人好有压力,但是如果你不把这些deadline呈现出来,这种压力又不存在吗?它其实也是存在的,只不过你没有感受到它的压力就很可能到了最后在烂到来的时候没有做好你不想承担这份压力,你就没有做好承担它的准备,那么很可能到最后你确实没什么压力,但也意味着你的目标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那请问你定这个目标干嘛呀?

所以后置性指标一定是有deadline的,也就是smart原则中有具体的时间节点可衡量的那一部分,如果你觉得它压力太大,那就是你对于自己说出来这个目标不认真换句话说,如果你定了一个给自己,看来没有那么大压力的目标,你可能压根就没有想要去实现它呀。

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定完了滞后性指标有这个案例在前面以后接下来怎么做?其实我们就是把那个目标所谓的分解分解到每个月,每天你的行动当中,只要你今天做完了这些行动,那么到最后一步一步稳稳当当的,你的目标就会实现,这个拆解的过程也就也会给我们责任感的压力,很多人说我就说的笼统一点,每天完成1万字不行吗?当然可以了,但是你在说每天完成1万字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一个时间界限的。

如果你不给定这个时间界限,比如说我早上8:00就要完成每天1万字,你很可能觉得唉范围很大呀,我还可以有到9:00 10:00甚至到十一半夜11:00 12:00,可是那样的话你给自己留下的空间余地有多少呢?到底是定好了早上8点这个时间点用引领性指标,一到这个点就去做这件事,更容易让这个事情完成呢?还是我不定exam的时间节点,直接觉得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就拖到了半夜十一二点再去完成,可能性更大。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绕环,但是我的小伙伴们他们都听明白了,就是哪件事情其实更好做,是那个让你觉得很轻松没有压力的说法,还是看起来压力很大,在设定的这一刻就需要你去思考很多的计划。

我们在学习如何学习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他说一个知识点当你输入的时候越容易,你提取的时候就越难,当你输入的时候越艰难越复杂,你提取的时候就会越容易,其实放在目标上也是一样的一个目标,你在设想它的时候把所有的困难都考虑到了,给自己制定一个看起来非常苛刻,到了某个具体的节点就必须要去做的这样一个直接操作就行的行为举动,这是你在制定他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力气让他变得复杂了,让他变得看起来更加难了,那么你在执行的时候其实就是更简单的,因为到了那个点你就选择做就可以了。

反过来也是一样,当我在设定一个目标的时候,我就只是拍脑袋随便想了一下,这多简单呢,可是你在执行的时候怎么办,要不然你就根本就无从下手,不知道这件事情该怎么做,要不然就干脆把这个目标丢到脑后,它就变成了一个过去,曾经想过,但是后来就被忘记了的东西,很多人的flag就是这么倒掉的呀,甚至在倒掉的时候你都没有意识到它倒掉,因为你忘了自己有这个flag。

我们以前做过很多这样的目标计划,他可能只在新年的那一天有效,剩下的364天里都完全没有指引作用,等到了明年的第1天再重新把它打过来,直接把年份改一下又可以接着用,可是这样的东西对我们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需要这样的目标吗?

那个在我评论下留言的小伙伴所说的压力很大,让自己觉得特别有压迫感,看起来是很自然的,需要能够满足内在的期待,其实恰恰相反,你想要的是在设定目标这一刻的轻松感,还是想要达成目标内科的成就感,这两者是不可兼得的。

所以压力也是动力,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主动给自己一些压力呢?就是因为在成功之后能够对应的去感受我挑战压力的那个成就感为了在目标达成之后,我们能够享受这种特别好的感觉,现在多给自己一点压力其实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要知道我们现在立的flag也好,目标也好,如果只是拍脑袋,那么你怎么随便说都无所谓,但如果你是认真的想让他有一天实现的,现在多为他花一点力气就非常值得了。

就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一开始选停支持的盈盈的那个目标,就是每天上午40分钟完成1万字,它其实放在整个的环境里面只是一个行动方案,还不是一个执行特别明显的行动方案,如果这个行动方案可以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完成,那么到了年末它自然而然就会变成实现500万的一个目标,那这个时候为什么不把他们俩都当做自己的目标呢?一年完成500万是滞后性指标,是我最后可以去衡量的那个结论结局,同时我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把它拆分成很多当天可以做的行为,这就是引领性指标,而且我要把这个引领性指标更加细化,让他成为每天一到早上8点我就坐在书桌前开始进行语音写作,这样一个可以执行的动作。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固定的太死,万一我有一点临时的任务把它穿插打断了,那不是很难受吗?但是你想啊,你都已经固定的这么牢固了,你都已经给他做了这么多的保护了,还是有可能有随机的事情打断他,那如果你没有给他设置这种保护现象,这个到点就出现了行为,他的靠谱性是会更大还是更小啊?

我喜欢剑飞老师说的,如果我们认为一件事情足够重要,就一定给他设置一个可供保护的提前时间,比如说阅读,如果你认为阅读这件事情重要,每天到这个点你就会坐在这里阅读,其他的时间呢,没有那么多的紧急事件,妈的一会再做怎么了,这全部到最后都是在衡量你对每个事情重要程度的判断不一样。

想想看,在设置目标的时候,你如果要考虑的是,万一有更重要的事情插入进来呢,那你的这个目标到底有没有那么要紧啊?你在对待自己的目标的时候都没有那么认真,又怎么可能真正去实现它呢?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还有什么比目标更重要的吗?其实他就是要考验我们内心的优先级排序,真正会纳入你目标体系的,难道不应该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吗?

我在考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却会主动设置,可能会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出来,那你现在就把那个更重要的找出来啊,你不能说随即我遇到的一个事情都更重要都会影响到,都会让我现在自己设置的这个年度目标给往后推,这也未免太奇怪了吧。

所以到最后我们只不过是在给自己找借口为当前不愿意做这么复杂的事情找借口,所以我们也就不要那么信誓旦旦的说,这个目标对我来说有多重要了,你连为他付出这一点都不愿意,还有什么其他好讲的呢。

后来在跟小伙伴们表达的时候,不能用这么僵硬的方式,我会告诉大家说,你可以选择自己当前最适合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目标这个框里面填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你对他的信任程度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你愿意更相信他那么就在这多花一些时间,如果你觉得这个词儿对我来讲就跟人生梦想一样差不多,那就要接受她,可能对你来说没那么重要,他在你生活中出现的概率也不会很大。

如果你是一个梦想小精灵,你更愿意去谁那儿呢?是一个对你特别认真,每天都在想着你,并且设计了很多路径的人,还是一个就是随便挂在嘴边,试想过一次半次就丢在脑后的这样一个人呢,或者就像我们在找对象的时候,你是愿意去找一个随口说了一句我爱你,甚至每天都想不起你这的人来相处,还是或许他不会说什么甜言甜言蜜语,但是每天都会为你做一些事情来证明,你在他生活中有多重要的人选择嫁给他呢。

看起来我们的人生面临很多种不同的选择,但是真正到最后你的底层思维逻辑其实都是一致的,就是价值观你认为什么更重要?

我喜欢那句话说只有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是都要的,所以在确定目标的时候,我既可以把一年要完成500万这个目标放在那里,又可以细化到我每天要做语音写作,16,000字还可以设置一个引领性的指标,一到早上8:00的时候我就去玩成语写1万字,并且剩下的6000字在一天当中随机抽取完成三个语音写作场景清单上的挑战来做到。

我完全可以通过对目标的设置,让所有的这些好处都为我所用,让我不用去面对一丝一毫,可能失误的担心。

并且跟我的目标里面装的是什么没有太大的关系,跟最后我能够把它执行到什么程度,也未必见得直接必然相连,只跟我现在愿意付出的程度相关,所以它就会跟最后实现的程度相关。

我们后来还讨论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关于你在执行的时候怎么样去帮助孩子调整,比如说陈静提出让他儿子这个目标就是这一年都不要被老师请家长,这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东西哈,你也知道平时就也能感觉到这个目标不太对,但是到底哪里不对呢?其实就是我们在教研对话的时候,一开始拿合约时经常会帮助客户去理顺的话题,我看到的就是你不想要的那么,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通过问孩子就会发现,如果不想被老师请家长,那么你一定有几个方面要做到比较好的状态,比如说课堂纪律要积极回答问题啊,要跟老师保持比较好的配合呀,要认真完成作业啊,又比如说跟同学关系之间有些人可能脱口而出就是不打架,但其实不打架只是一个防卫性的表述方式,那你可不可以跟别人友好相处认真沟通,曾经在这里说到一个词叫不自恋,那不自恋的状态反面是什么呢?是一定要去拍马屁认可别人吗?并不是的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但是也可以不那么执着在听到别人说他的观点时我不出口去维护自己,而是认真的去听听别人。

当然有些人说那我就做不到啊,我跟你的观点就不一样,就又跳回到今天开头的时候所说的那个原理,当你看到一个跟自己的观点不一样的时候,你是如何看待的你是把它当做对自己的一种挑衅,一种对抗,一种否认,还是当做我有机会去了解更多两眼放光的这种状态呢?

也在这里说到关于自信的理解,以前我们老觉得自信就是坚定的相信我说的是对的,但是我认为自信更加坦然踏实地表达状态,是我从来都不害怕,我不对,我的体系是开放的,随时可以重新调整,即使现在的这个真的被证明不对,也不会让我的整个意识状态坍塌,我还是有我自己的价值,我还是可以特别快的重新调整,建立起一个新的秩序。

所以自信不是一根须插在地上的杆子,一旦他被撞倒了就轰然倒塌,他更像是一颗和善而坚定的树,风雨来的时候他会随风飘摇,但不会动摇自己的根基,一旦风平浪静,他又会重新屹立在那里,枝条树叶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它是一个提示因素,或许可以导向,最后我们想要那个东西,但它只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之所以可以变成现实,是因为我们主动设置去思考了,这个思考就是你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一个认真程度。

就今天早上谈论了那么多,看起来是个很庞大的体系,到最后都是一脉相承,我们认可自己现在看到的这个观点同时要去考量,我在认可这个观点的时候,思考的方式是开放的灵活的还是固执的词版的,也许彼此得出的这个结论都一样,但是因为我们的状态不同,一个是紧张的,一个是放松的,那么最后的效果可能就天差地别。

最后部分我给大家继续安利童书,妈妈写作课的初阶课程,我就直接告诉大家,你们都是我想要影响的对象,不是因为我设立了一个flag,要在3月31号之前完成影响多少人的目标,而是这是我真心认可的一个课程,而你们又是我认为特别好的朋友,我不从中拿一丝一毫的好处,也特别想要让你们先要享受其中的能量和优势。

所以这种分享一定会充分的打动他人,因为我们不需要人设,我们就是真实的自己,有什么人能够拒绝真实的状态,或者说拒绝真诚呢,以前在写录音稿的时候,我曾经说过最好的招数是完全无招,因为无招可防,所以防不胜防。

但他要求我们有一种抛开一切的大智慧,你没有什么主观上获益的思想,最后才能自己迎来最大的利益,就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那个魔法师只会出现在想要找到他又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人手里。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有底层逻辑的相似性,所以当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旦改变了,你会发现很多很多东西都打开了更广阔的大门,孟钢说我以前的状态是非常紧绷紧张的,而现在的这种放松就是一种突破,我自己看来反而会觉得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突破,我是在一路不断的更加放松的路径上去行进的,只不过时间点的结局不同,当时的那种绝对值状态对比会比较鲜明的差别罢了。

在一年刚刚开始的地方,我们必须要承认,如果今年的计划还有待调整的空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契机,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它,你愿意去做的每一个调整都会映射在未来执行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优势上,那个时候如果你再感激就不要认为是这个目标或者选择的内容,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真的应该感激的就是自己,因为当时你愿意多为他再慎重一点。

2022-01-03 10:37:3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