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

《佛陀传》1

2020-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大补丸

P8
对缚悉底来说,佛陀的步行就是为享受步行而行的。他似乎全不在乎是否能达到目的地。

比丘们的散步,有一个很酷的名字,叫做“行禅”。跟打坐的“坐禅”是一样的功效。佛陀会在每天清晨和饭后,在讲道的精舍附近行禅。
可能有人觉得佛教总让人把希望寄托于轮回和来生,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不是活在过去,也不是活在未来,生命之意义完全在于当下。
然而我们总会忽略这一点,在吃饭的时候想着还有工作没有做完,在干这件工作时又思虑以后的打算。当下的痛苦往往并不多,忧愁苦闷的来源经常是过去和未来。
佛陀就教导他的弟子们,吃饭就是吃饭,走路就是走路,用心感受,专注去做好当下,自然就会变得从容与安乐。
之前写《心流》的读书笔记(还没写完),里面所讲的专注工作所带来的状态,就类似于佛教所讲的这种禅的生活。

P9
一个比丘生的生活简单纯朴。乞食除能助长谦卑之外,更成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借此使一般人体会到佛陀对爱心和体恤的教导

(这是我头一次听说要饭还有这样的好处。)
当时的比丘只有日中一食,上午念完经,就成群结队进城去。
乞食的过程也是庄严的。他们托着钵,默默站立在每户人家门前,并不开口讲话,也不做任何动作,如果对方愿意给予一些食物,无论多少、好坏,就报以感谢,然后移步下一户。
不选择乞食的对象,也不挑拣食物,直到装满了钵(或者够吃了),就返回城郊的精舍或道场中,坐下来默默食用。

话说民以食为天,不同的饮食甚至可以造就不同的性格和容貌。从食物中去实证人生大道,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了。

从这样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信息,就是尽管僧人们不杀生,但是也并非不食荤腥,毕竟是讨来的的饭,没办法计较那么多。
原始佛教中关于吃的戒律,主要是吃“净肉”(在我的佛学讲座中有解释过什么是净肉)。

P13
就像牧童了解每一头水牛的特性和倾向,一个人也该知道哪些是应该或不应该做的;
就像牧童替水牛洗涤身体;一个人也应该清除他身心的欲念、执著、愤恨和恐惧。

这是佛陀给放牛娃缚悉底讲的《看顾水牛经》,本意就是讲人应该去了解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抛开修道不谈,其实这个道理跟我们现在提倡的“专业化”、“大国工匠”都有相似的精神内核。一是干好本职工作,成为行家里手,做到极致,牧童照顾不好牛,就好像医生不会看病,屠夫不会杀猪,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热爱生活的,因为得不到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尊重)。
二是要提高自己。佛陀讲了很多方法,例如核心的四圣谛(在我的佛学讲座中也讲过了)什么的。

很多人都不满意自己当前的工作。可能觉得行业没前途、公司没前途、部门没前途、专业没前途。
这山看着那山高。
很多贩卖焦虑的文化流氓也大肆宣传“及时止损,月入百万”,鼓励大家“为梦想(实际上是幻想)”而跳槽。

这个世界上没有躺着赚钱的职业,没有不需要卧薪尝胆、千锤百炼的事业。

或跃在渊,当然有人会成功,但失败者往往都不会出现在你的朋友圈。
与其从生活跳入神话,不如踏踏实实的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