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的书店
人世间的书店
小说《人世间》里的那间“崇文书店”,最后被改成了肯德基店,不仅令书中的周秉昆和邵敬文伤心失落,也令我这个读者想了很多。
周秉昆是因为一个“义”字而伤心,觉得既然答应了一个临终之人的委托,就不应该在委托之人尸骨未寒之时就违背诺言。邵敬文则是作为一个单纯的爱书之人,为书店的消亡而深感暗淡。
而我作为一名只读了一遍《人世间》的读者,却从书中的书店,联想到了身边的书店,从书店联想到了读书的人,又从读书的人联想到了电子书,继而想到了书本所传递的“文化”、书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得不说,我想得真有点多!
“书店”在古代叫“书肆”,最早始于汉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朝各代对“书店”的名称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等等,这些名号,除了可以统称“书肆”外,宋代以后统称为“书坊”。“书店”一名,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
古代的书店是怎么经营、是否赚钱我不得而知,现在单单知道的是小说《人世间》里的书店是不挣钱的行当,是因为开书店的人爱书、爱文化,又有人为他出房租,才得以让他将书店经营至他离世。
休息的时候,我也经常去家门口的卓尔书店蹭书看。每次看到几层楼的书店里,存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看到24小时都在忙碌的工作人员,想着这个繁华地带这间书店的面积,看到收银台那里寥寥无几买单的人,我总是替书店的老板担忧!很明显,从日常进出和营业状况来看,家门口的桌尔书店应该也是不挣钱的行当。
我就这个问题跟丈夫讨论过,丈夫称卓尔书店能做到这么大,并且一做就做了这么多年,应该有相关部门的支持,老板闫志是湖北首屈一指的富商,他不指望书店为他挣钱,只当是用书店做了慈善,也起到了一定的广告作用。
除了赞同丈夫的观点外,我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除了每次看完书后,对卓尔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外,还固执地认为,卓尔集团一直经营着这样一家书店,除了表明他们的经济实力外,还体现着老板闫志对书籍、对文化有着发自内心里的热爱!
不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一个商业大亨,谁愿意在繁华地带经营一家这么大面积的书店呢?若是也像小说《人世间》一样,将书店改成肯德基,每日进帐应该会大幅度提升吧。
除了家门口的卓尔书店外,现在像“海豚”、“西西弗”、“几何”、“立光”、“中信”等很多书店,都会选择在在型商场里,除了新书可以卖、样书可以免费读以外,还会在书店里卖一些礼品、饮品,会在书店里设立一些座位,让逛街的人们,在累了乏了的时候可以踏进书店里,边休息边读书。
每次去商场里的那些书店时,总会看到收银台那里有人付款,有些是抱着书本等待付款,有些是拿着礼品准备付款。书店里的礼品,很多都是有名气的大品牌,标价都比网上或者实体店较高,但单从收银台的现状看,生意还是明显比卓尔书店要好。
逛了多次书店后,我家的孩子也喜欢去商场里的那些书店,反而对家门口的卓尔不怎么爱去。称卓尔的样书没有西西弗的样书多,很多想看的书都没有拆,还称几何书店的小礼品比卓尔书店的小礼品好看得多。听了孩子们的话语,我也无言以对。
对于一个只为了读书而去书店的成年人,卓尔还是有很多很多样书可供读者选择的,就算人们一天看一本,在卓尔的一楼二楼现有的样书中,也够一个人看上两年的。可儿童馆那里的样书,确实有些陈旧。特别是孩子们想看的一些新书,没有拆封,又没有相应的样书,孩子总是会缠着我买。一本新买的儿童读物,坐在书店顶多半个小时就看完了,孩子便又没有书看了。故而,卓尔书店的儿童馆里的孩子,总是不如西西弗书店儿童馆里的孩子多。
小说《人世间》里的崇文书店消亡后,没有告诉读者们,没有书店的人世间,小说里的人们将怎样生活。但我知道,如果当下人世间里没有书店,如果我的生活中没有卓尔,我将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如同重庆的天气一样雾蒙蒙、湿漉漉!
书店,不是人世间里的必须品,却是爱读书的人心目中的灯塔,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真希望开书店的人都能赚钱,赚到钱的人能开更多的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