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北京市

独处的力量,内向的人

2014-03-31  本文已影响319人  梦游三万里

上次北京之行收获了许多,也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比如,其实我是个内向的人。

通常人们认为内向就是木讷沉默,外向就是能说会道,按这个标准我应该归入外向一类,毕竟从来不怕生,表达能力也还好,有时甚至话痨。但常常感到很迷惑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自己不喜欢人多的场合。

表弟发了几张照片,是一大堆亲戚吃酒席,从中午吃到晚上的场面,对我而言是种可怕的经历,无异于被罚站在教室外,一站几个小时。旁边的表妹却大呼过瘾,这才热闹。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不是同一类人。恰好等车时读到篇文章,说内向外向的分类是从荣格开始的,按他的定义,内向者是从独处或少数亲密关系中获得心灵能量。打个比方,就是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需要充电。

再深入一点,是因为“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受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的吸引。内向者专注于他们理解的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件本身。”

没错,人多的时候,就算亲密好友也没法谈比较深入的话题,插科打诨的席间,是庸庸碌碌度过的几个小时,事后想想,什么东西都没得到,倒像是陷入了时间的黑洞,强烈的空虚感袭来。相形之下,用这些时间认认真真读一本书,或展开有主题的对话,舒舒服服地收获新知,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岂不更为惬意。

按照这个理论,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对聚会这种事情,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了。只是当代社会的风气,和荣格所处的20世纪初一样,是提倡外向性格、压抑内向性格的,尤其在我们的物质资本快速积累时,大家都像被命运安排在赛道上的运动员一样,必须向着同一个方向你争我赶。为了在这种团体竞赛中生存下去,不显得格格不入,只好假装外向,被迫戴上所谓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位于人格的最外层,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之下所造成的与人交往时的假象,掩饰着真正的我,与真正的人格不符,是个人向世人展示的处在表现,即可以观察到的个人行为。

在面具的遮掩下,我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但不知有多少人正在面具的掩饰下,暗暗耗尽心灵的能量,因此产生了精神的违和感。尤其在一些不得已的场合,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并不喜欢的事,更加剧了那种扭曲的感觉,形成了心理的紧张感。

相反,在独处中摘掉面具,用书籍、电影、音乐补充精神所需的养分,或者找一两好友深谈,不时会有获得新知的惊艳,进而持续构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在一砖一瓦间产生莫名的满足感,这便是独处的力量吧。

按此分析,我应该算是内向的人。

-----------------------------------------------------------

(回到家里,整理电脑文件,发现多年前有做过系统的心理测试,“ INFJ ”,还真是内向的类型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