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吃一块糖吗?
看新一期《乘风破浪的姐姐》,突然被一段话戳到。
这段话的背景是,孟佳自从当了队长后便压力山大,每天苦着脸在发狠练习。而将一切都看在眼里的队员张含韵,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人不都说嘛,不会哭的孩子才最应该被人心疼,因为会哭的孩子都有人给糖吃。我觉得孟佳就是那种不会哭的孩子,但是我感觉到她其实也是需要吃糖的。
下一秒,镜头转到练习室,累到虚脱的孟佳躺着睡着了,而队员金晨默默给她披上衣服,张含韵在旁边看着熟睡的她微笑。
心里某处地方像是突然被触动了,很久都没缓过来。
图片来源见水印,侵权删我曾经也是不会哭的孩子。
也许是天生的,我小时候的性格比较软。说不出重话,也不知道怎么和人翻脸。六岁的表弟来我家,抢我的玩具、重重地捶我,我不知道反抗,在原地手足无措。
大家都说我懂事,这使我更加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欲求,不想麻烦大人,显得自己不乖。我甚至没主动开口要过零花钱。
母亲是第一次当母亲,父亲是第一次当父亲,我不说话,他们也不知道我的想法。于是,我错过了很多童年时心心念念的梦想。
我并非不喜欢吃糖,我只是不会哭闹。
这样的状况持续到初中,我暑假去舅舅家玩。认识了一个小我七岁的妹妹。那么小的人儿,却已经懂得如何准确而恰到好处地说明自己的愿望:
走过麦当劳,她会扯我舅舅的手:“叔叔,我想吃一份薯条,你可以给我买一份吗?”我舅舅假装不肯,她就继续摇我舅舅的胳膊:“我吃完这一次,一周都不吃了。”两只眼睛水汪汪,盯着麦当劳不放。
她最终吃到了想要的薯条,并且没有人说她不应该。舅舅看了我一眼,话里有话地说:“心里有想法,就说出来。有欲望是正常的,需要别人帮忙也是正常的。提出要求的人也可以是乖孩子。”
我这才后知后觉的明白,是我自己把“哭闹”的定义理解窄了。
哭闹的孩子或许讨厌,但表达正常诉求的孩子却很正常。
我试着去做乖孩子的同时,却忘了,不哭不闹的乖孩子,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可以说“我不要”,可以说“我想要”。合情合理的想法,不应该被故意隐藏。
回到开头,我看着孟佳,一下就想起当年的自己。
其实我们是可以说出愿望的,不是吗?
其实我们是可以表达情绪的,不是吗?
就大大方方地说出来:
我可以吃一块糖吗?
没什么大不了,没什么不好意思。
我们依然是乖孩子,我们依然会被爱着。
岁月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