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吗?

2018-09-19  本文已影响23人  A那个谁
有些公司,他们没有生产任何产品,靠着为企业出售一套又一套价格不菲的解决方案来盈利,卖家事后还很感激它们的帮忙,它们就是管理咨询公司。许多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当经营上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总是会花费不菲的价格寻求它们的帮忙,那些咨询师们就是雇主们的专家智囊团。那么当你在羡慕咨询师们高智商的同时,是否会产生疑惑,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为何咨询师们能够自信的认为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这份自信来源于哪里?带着这个疑惑,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知道了他们高效解决问题的背后是依靠一整套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习得这套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高手。

对于一个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1以前的方法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
2这个问题之前从来没遇见过,不知道从何下手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传统的做法大都是依靠自己经验主义,点状思维,杂乱无序的列出一些可能导致这个问题的因素,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一些因素是对的,但是我们的经验,直觉总会有不可靠的时候。

而解决问题的高手就不一样了,不管遇到的问题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他们都能够运用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套方法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

1明确和理解问题
2拆分和定位问题
3提出解决方案
4总结问题

在这些步骤中,有且以拆分和定位问题更为关键,提出解决方案是次要的。因为当问题最终被定位出来的时候,答案往往也自动浮现出来。根据二八定律可知,我们需要花费80%的精力去做20%的事情(拆分和定位问题)。

那既然我们知道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之后,那么接下来就对这四个步骤依次展开来讲解。

明确和理解问题

让我们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工作上,当老板安排一项任务交给你去处理的时候,你可能当时不太明确老板的意图又不敢问,又或者自信的认为老板是要让我去解决XX问题。然后你就开始着手去做你认为需要做的事情,辛苦了半天累成了狗了之后,老板对你的最终结果却不满意,冷冷的说了一句:“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然后你就带着郁闷的心情,一切从头再来。所以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什么?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明确和理解问题呢?

共分为三个步骤

1找出对方关心的问题点
2明确解决此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明确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外部资源

当这三个步骤都明确的时候,你就会有一个从刚开始面对那个问题时的一头雾水到之后明确清晰的一个转变。


我们以一个案例(妈妈叫你晚上10点前回家)来演示这三个步骤

1妈妈关心的问题点:担心你太晚回家路上遇到潜在的危险(通常是妈妈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2妈妈希望达到的目标:你能够安全回家

3我们自身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找个朋友结伴回家

这个问题是妈妈叫你早点回家,但是你却不想那么早回去。你在明确了妈妈的问题点和期望达到的目标,又知道了自己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之后,你就可以这样和你妈沟通:妈,我知道你想让我晚上早点回家是怕我路上遇到潜在的危险,目的是想我平安的回家。(让她的潜意思意识化)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首先我已经长大了,懂得自己保护好自己;其次现在社会治安比较好;最后我晚点时会和朋友一起结伴回来,您就不用担心了。

我想当这次沟通过后,当你下次晚点还没回家的时候,你妈妈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打电话叫你再点回来,因为她知道,你已经长大了。这就是你明确和理解问题之后,所达到的效果。

拆分和定位问题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复杂问题,比如如何更好的生活?如何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等等。复杂的问题是不能够被直接解决的,只有把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源问题才能最终被解决。

这里说到了两个概念:复杂问题VS原问题。复杂问题,就是掺杂了多个维度和变量的问题,而原问题呢,就是一个个最本质,最细小待解决的问题。

那该如何拆分问题呢?

有两种拆分的方式,分别是公式化拆解和构建问题树,下面就对这两种方式进行讲解

公式化拆解,就是利用数学里面加减乘除的公式化思维,对一个问题拆分成一个公式。举个例子,如果你想知道路边买奶茶的大姐一天的利润是多少?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拆分成:利润=一天卖出奶茶的总收入-其他成本。这个公式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分:卖出奶茶的总收入=卖出奶茶的总数量*每杯奶茶的售价;而其他的成本则包括奶茶原料的成本,包装的成本,电费

那最终这道公式是:一天卖出奶茶的总利润=卖出奶茶的总数量*每杯奶茶的售价-(奶茶原料的成本,包装的成本,电费)

你想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吗?

构建问题树,就是我们常说的画思维导图。首先你要明确你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是什么?然后列举出导致出现这个问题的几个部分,最后在对这些部分进行细分。构建问题树要遵守一个MECE的原则,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就是对待一个问题,我们能够不遗漏,不重复的将问题进行分解。关于如何分类?这需要靠我们平时的积累,可以运用拿来主力,借鉴世界上已有的分析模型,因为它们大多数都符合MECE原则,比如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无力模型,波士顿矩阵、营销4P、战略分析3C、麦肯锡7S分析法等等。更多的分析模型可以参考MBA智库上的咨询工具。


我们以(如何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个复杂问题来演示一下如何构建问题树

你想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吗?

对于构建问题树这种情况,当问题拆分到底下最细的部分时,可能得出了十几项导致这个问题的因素。那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对这些因素从头到尾一一进行验证。这样子的话存在一问题如果刚好排查到最后一项才找到这是导致问题的原因,那么整个过程下来就花费了很多的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引用了科研界的一个方法-----假设驱动。假设某个因素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去对其进行收集信息验证这个假设。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皆大欢喜;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那我们再从里面重新挑选另一个概率大的因素进行验证,这样子的一直循环,直到找到原因。在这个方法里面,不管最终验证出来的结果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这个方法背后的逻辑。采用假设驱动,可以帮助我们花费更少的时间找到问题的答案所在。

得出解决方案

就如同前面所讲的,当导致这个问题的因素被找出来的时候,答案也往往自动浮现出来,比如你找不到另外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学历的关系,那么你就可以考虑去考个研什么,这里就不在细讲。

总结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般领导的时间都很忙,当我们在向上司汇报我们的工作时候,如果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问题给说清楚,那么就会给领导一个表达能力很强的印象。那我们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我们汇报结果的时候,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那两者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演绎推理:就是基于证据之后再说出结论。而归纳推理刚好相反,它是先呈现结论,然后在解释证据。举个例子:我们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是经历:首先理解问题,其次找原因,再次验证原因,最后给出解决方案的一个过程。那当我们向别人汇报的时候,往往也是把我们这整个过程一五一十的复述一遍,最后面才说结论(演绎推理)。这时候的听众如果是你的老板,可能听了几分钟之后就把你打断,然后不耐烦的说了一句,你到底在说什么?我们汇报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整个过程复述一遍,这个习惯深深的根植于我么国人的血液内,很难改变。我们需要清楚认识这一点,然后改成另一种方式(归纳推理)去汇报,先把结论说出来,时间充分的时候再说一下支撑结论的理由。

这里给出一个实用的表达模板

我的结论是:XXXXXXX

原因有三点:1.。。。。。

                        2。。。。。。

                        3。。。。。。。

很感谢你整篇文章能够看完,方法讲完了。这时候你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当你能够把这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那么你就进入到了学到的层面,而当你把这个方法真正的用在你的工作生活中,去实际的运用的。不断的进行刻意练习的时候,恭喜你,做到了。

你想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