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看华德福之道

2017-10-29  本文已影响88人  静织虹霓

一、前言——关于魔法棒:

       三年级期末的家长会上,难得十八个家庭都有家长出席。因为几天前刚刚有五位家长代表随班听课了一上午,深度体验了一下华德福课堂和半日节奏,家长们分享了很多感受,对华德福的课堂形式赞许有加。新任配班老师在进班了接近一个学期之后在今天正式走马上任,也分享了很多感受。难得的其乐融融,跟这些陪孩子们跨过了卢比肯河的家长和搭档们一起,我第一次如此享受家长会。新搭档珑月老师跟大家说:“我觉得王老师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

       “魔法棒”,这个词不知为什么如此打动我。魔法棒是什么?

       曾经,我觉得自己是最笨拙最不称职的华德福老师。最初几次师训,来自国外的资深老师们展现的华德福教学,每每让我由衷赞叹的同时又觉得不可企及,音语舞常常跟不上,各种艺术课程收获最多的是挫败。回到课堂中,各种无奈和失望更是让我无数次质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资格踏上这条路。那时候,我真期望自己有一根魔法棒,轻轻一挥,就可以把课上得酣畅淋漓,把孩子滋养到心明眼亮,自己还不必如此疲惫。每次师训都会满目渴求,用心看着老师们“魔法”叠出,也会十指飞舞,记录下老师们的“魔法秘诀”——其实,依然在默默祈求着自己的那根“魔法棒”,这“魔法棒”倒也若隐若现,真会在孩子们的眼睛当中在自己的灵感当中偶尔觅得踪影,但却不知道该怎么留住它。真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与自己同宗同祖的“魔法师”,用乡音解释着我所衷情并践行着的华德福之道,似乎,那“魔法棒”更真实了一些。

二、从易经看“自我教育”:

      爱之帆有一个“易之美”《易经》学习社,一位跟我们年龄相仿的美丽女“先生”感动于爱之帆所践行的华德福之路,愿意每周驾车上门为爱之帆的老师们学习《易经》提供引领和支持。从去年深秋到今年炎夏,十位老师跟随着女“先生”的循循讲解,透过中国古老的智慧觉察自己脚下的路,“大道趋同”的感觉日渐清晰,内在的力量和勇气也日益增长,对华德福的教育理念甚至是人智学的宇宙观有了更强烈的共鸣和赞叹。

       当我们从乾卦、坤卦一路学至屯卦时,似乎看到了破土的嫩芽。如同甲骨文的“屯”字——地平线以下的根又长又深,地平线上是小小的嫩芽。万事开头难,我们从外行到老师,从与孩子建立链接到真正驾驭课堂和教学都如才露头的小芽,地面上显现的是稚嫩和细弱而地底下是深长的根须是看不见的努力和积累——实际上,再大的石块也阻挡不了细芽的破土和生长。而蒙卦提到了童蒙养正,提到了以果行育德,提到了严慈相济……其实人人都有“蒙”,我们是不是能够象个孩子一样有求教的愿望决定了我们是不是能够启发蒙昧,走出蒙昧,激发出我们自己本有的能力。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我不知道,但我深切的感受到“人本懒”,都有缩进自己舒适模式的趋势。当我们选择做了华德福老师,其实也是开启了自我“发蒙”的征程,各种困惑、艰难和不适时常侵扰着我们。但我们内心深处似乎又有向往接受启蒙的愿望,并以此抵御着退缩回舒适窝的引诱。慢慢地,我们看到正确的方向,心生向往,所谓”以正养阳”、“以正启发蒙昧”——也就多了一些坚持的意愿和行动力。”“君子以果行育德”,既然开始了,就没有半途而废的理由,我们所行出来的也都是种到孩子们心里的种子,迟早会在孩子心里开花结果。美丽女“先生”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很多人在兢兢业业的犯错”。起码,我们是兢兢业业朝向正确的方向,尽管路还很长,至少,方向是对的。这也是在华德福理念的学习中常常会说到的“学习的意愿”和“意志力”的力量吧,如施泰纳所说:“所有的教育,其实是自我教育,孩子在环境中教育他自己,我们只是孩子环境中的一部分,必须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环境……”

三、关于“谦”:

       第六期内训中,,sven老师引用了甘地的话:“你要成为你想要的改变”(你就是你想要的改变的一部分)。Gandhi: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他还说,如果你总在做关于你想要成为的样子的内在练习,你就会成为一个谦逊的人。你现在的状态和你想成为的状态相比较的话,你不得不看到自己的渺小,保持谦卑。在《人类的普遍智识》第一讲的最后,施泰纳讲到了这一点:“当您以这种‘被去掉状态’(谦卑)存在进入教室,像这样产生的内在力量使学生与你建立起某种关系。”其实谦卑可以帮助你建立的连接并不仅限于你和孩子之间。

       而《易经》的“谦”卦也说到了“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什么是真正的“谦”?态度和善、谦恭有礼就是“谦”么?人和人之间很多时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成人也和孩子一样,说什么不是最重要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内在是什么样的姿态才是对方真正感受到的。所以往往一些表面上没有“毛病”的沟通和交流,字面上挑不理来,却让对方各种“无语”。这样的矛盾在学校同事之间以及家里家人之间的相处之中常常会出现,往往伴之:“我说什么了?我说得有问题么?他怎么能这样想?”学完谦卦,我想,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应该内观一下自己内在的姿态,我们是真的“有而不倨”么?

       我们选择了一条曲折难行的小路,虽然我们知道路上风景很美且会惠人惠己通向理想之地,但唯一的向导却是自己,另外就是一路同行的旅伴和跟从者。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自牧?这条路上走了六年,我们找到了一些自信:理想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们用汗水用意志力用坚持不懈和百折不回日积月累了一点经验、心得和更坚定的信心。

四、“谦”德指引下的建筑版块:

       这次在建筑版块的教学当中,有意无意地在把自己和爱之帆一起经历的带给了孩子们。当孩子们在设计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时,热情和悲悯之心都一如当年的我们——流浪狗、流浪猫、动物基地、植物基地、探险屋……听起来甚是无私且勇气十足。可是,真得行动起来,事无俱细,千头万绪,孩子们们热情很快就被各种辛苦和抱怨淹没了。是不是因为我们所行的并不是为一己之利就可以有理由逃避压力或者希冀于他人呢?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跟孩子一起学习“自牧”呢?这样一份礼物是不是孩子值得携带一生的呢?

       施工之初,为了腾出地基,先是移走两棵树,后来孩子们又发现很多虫子在忙着搬家。之前,我一直想着形式并不重要,从简就好,重要的是带着孩子“干、干、干”,希望通过这个过程激发和生成孩子们的意志力。看着不知道从哪个角落跑出来的平日从未曾见过的虫子们,突然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按老礼儿,动工之前要有一个动工仪式,敬天告地并向迁居的虫蚁祷告?这正是美丽女“先生”开篇所说:“谦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能因为我们是人类就理所当然让其他一切生灵为我们让路,并不能因我们的发心是好的,就理直气壮做我们想做的事不惜误伤无辜。于是,在正式搭建之前,我们在小小的“宅基地”上摆了供桌、供品,带着孩子们“揖深圆,拜恭敬”“:“今吉日良辰,破土动工,告足下虫蚁,暂且迁居,再祈天地祖先,赐福我等,致善始善终,功成圆满。”也许仪式并不规范,但面对自然万物,“谦卑”是我们可以带给孩子的礼物。

        转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发心是好的,我们的目标大致是无私的,是不是因此就可以理直气壮居高临下了呢?因为我们很努力,一路上奉献心力体力不计较个人得失,所以是不是凡个人得失就都不可计较了呢?分内的工作要做好,额外的任务要完成,周末的时间随取随用——当我们失去了对“人”的尊重,当我们忘记了对旅伴的谦卑,当我们没有对每一份劳动有对应的感谢时,我们是不是在“违则“呢?“真君子称物平施,以公平的心与人交往。”人的能力是有大小的,我们以崇敬的心护佑孩子的成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这是对孩子真正的“谦”,那对于我们的旅伴是不是也可以以这样的“谦”称物平施呢?同样,在我们身为母亲、妻子、同事的角色中,你对孩子或者他们提出各种要求时,是以公平的心的么?“谦”是“言”+“兼”,不但会说更要会做(兼的本义是持禾劳作),你对别人提出的要求,自己能做到么?

       “自牧”就是自我放养,不等别人来管理,不等外力来强迫,而自觉遵守规则,努力做好自己,克己自重。“自牧”是不断地、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事,积蓄力量,自畜其德,为将来的“用”做好充分准备。于孩子,于自己,“自牧”当是最好的礼物。建筑版块当中,孩子们自己选择并设立了“自然之家”这样一个目标,有深具工匠精神的两位男老师垂范,让他们知道了如何才能通向那个目标。然而,每个人对目标的理解会有不同,工作中能力和方式亦有不同,难免争执和相互指摘,孩子们童言无忌,亲疏远近一览无余,似乎是把大人世界里的场景无所隐晦的放大了出来。每日工作之前,分好组分好工,齐诵工作诗,从规则到情感做好准备,然后,上工!唯有真正全力以赴的工作中,孩子们才会发现实际工作并不尽如自己的想象,调适自己的方式,面对自己的挑战,在担当好自己的职责的前提下,学会寻求帮助,学会放下身段与人合作。因为孩子们发现,房子的一砖一瓦构建过程是没有捷径可走,发脾气闹情绪都毫无用处,反而会让可能帮助自己的伙伴远离自己。现实和真正的“做”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很快就各归各位,按部就班的工作了起来。事实证明,每个孩子都是需要感受到自己功力见涨,通过实打实的努力走向理想目标的成就感的。所以,一日顶着大太阳制砖时,两女生嘟囔:“这也太晒了,这么累,明天还不如在家生病不来了呢……”没想到,当晚其中一女生就“心想事成了”——跟妈妈一起夜里又拉又吐了几次,早晨起来腿都软了。真得可以不来了,此姑娘却万般不舍,大有跟妈妈相扶相携赴校上工的雄心壮志,被我坚决阻止方才做罢。另一个女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挺强,可是却常常不自信,畏难,担心别人的评价。农耕的时候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少想多做的工作性质着实帮到了她。回来接着建筑版块,开始不适应到早晨总起晚导致迟到,发现老师并不怜惜,不接受迟到的这个理由之后,兴许是背水一战了?反而状态神勇,制的砖、和的泥都品质一流。一直有点心疼宝贝女儿的妈妈有一天喜孜孜地发微信给我:“闺女说,建筑版块让她每天都盼着上学……”

      现代社会中,急功近利迅速见效,以彰显个人能力为目的,这样的风气也难免裹挟着孩子,让他们常常会与别人比较,与大人心目当中的标准比较,从而惶惶然。当他们遵从着自然法则、工作规律,让勇气和热情充盈着自己,全力以赴于“做事”当中,生成的力量是最可以支持到他们自己的。这也是三年级要找寻的“我”与世界,“我”自己,“我”他人的关系之所在。过多的干预、保护甚至太多的诱导其实都是一种“牧”的方式而非通向“自牧”

      美丽女“先生”说到的“谦”卦的另一层涵义:“好上加好过于充斥我们的内心,其实有始有终,就是好的结果。”我自己肤浅的感受是:每当我们求“好上加好”时,就难免有更高的期望,更大的压力,更紧张的情绪。比如我们在建造的过程当中,其实每个孩子都在按照他们在工作诗中的承诺全力以赴,但是,当我看到有人状态不佳或者手法不像样时还是忍不住着急担心:耽误工期怎么办?效果太差怎么办?忙了半天不能让人笑话呀……当我伸手相助或者言语急切时,那个孩子往往就收敛了光芒,从工作的喜悦当中“掉”了出来,也许会更尽力完成任务,但是显然无法继续享受工作的过程。

       什么才是好的?才是我们要追求的?若以“有始有终”为最好的结果,过程是不是会更滋润一些呢?“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好和不好都是相互流转的……做为师长,我们是不是可以更着力于“做”呢?此卦结束时,美丽女“先生”的一句:“只有做才是教,说和教都是发泄。”颇回味悠长……之后的一周当中,我努力做一个最认真的泥瓦匠,而不是一个监工或者验收员,孩子们果然也各种不负所托……

       工程收尾时,我带着孩子回顾了整个建筑版块所有的经历,也问孩子们,有谁帮助过我们?孩子们很清晰地相互补充着,于是,在“自然之家”的封顶仪式上,孩子们用端午香包向帮助过我们的老师一一表达了感谢。“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常说我们所奉行的是生活的教育,是面向人生的教育,那么,让孩子们带上“谦”德上路,用以涉过大川大河,是我们能给予的最好的礼物了。而我们也自有自己要涉过的大川大河,自然也要打点好自己的行囊……

五、家长之“随”:

       每次家长面谈前,我都会要求家长写一写他们的需求给我。有一家提给我的需求当中有一条:“我们的孩子也马上升入四年级了,我们对学校正在办的初中颇为紧张忐忑,王老师能不能以老家长的身份跟我们说说心里话。”

       从这条留言当中,我能感受到这个家庭的不安、忧虑,可是,要我说什么心里话呢?在没有这个学校之前,我对孩子的教育也充满茫然和不安,但是,若只能停留在忧“思”、忧“虑”而无所行动,那只会不安日益加剧而已吧?“随”卦说:“动而喜悦”当你真正去做事,去行动,哪怕一天只一小步,也是离你自己想要的目标更近了一点。而天下最大的随是随时,天时地利,人心所向——跟随人性的需求、人心的需求、人类社会的走向、自然规律的脉搏努力着、行动着,便是心安和喜悦——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但是初九当中也说到了,找到规律和模式是最难的,如果我们知道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式,谁还会有担心呢?可走得多的路未必是对的路,而无人走过的路又要靠着自己去摸索,怎么办?美丽女“先生”提点了一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守住初心走下去,必会有始有终。

       任何一条路恐怕都是有得有失各有利弊的,即使跟随“正道”而行,是不是就可以“鱼与熊掌”兼得呢?要么“系丈夫,失小子”要么“系小子,失丈夫”,两者不可兼得。而得到可以助你守正道得成功的“丈夫”才能“随有求得,利居贞”,那就要分辩什么是“丈夫”,什么是“小子”了,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什么是重要的是原则性的,是需要我们努力追求的?那这些也是我们需要通过教育给到孩子的,也就是我们道路的方向和所行的目标啦,找到这些,失“小子”也就没什么担忧不安的了。这些原则是需要老师和家长达成一致的,那共同的学习、深度的沟通、彼此的打开与信任方能共同指向“正道”。

      因我们所行之事合乎看向“内在”人群的需求,故得到很多家长、支持者的鼓励、帮助。如美丽女“先生”所说:“功劳荣誉多,面临的问题也同样很多,有大的成绩相应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的职责,才能受得了委屈,做得了事情。”重要的是我们所行之事是真正诚美之事,“孚于嘉,吉”何愁结果呢?

       真正愿意跟随一起走下去的,必是感受到此“道”之诚美以及“领路”人的发心和秉持之“真”之“善”才会择善从之,依靠任何的“拘”和“维”都不是上策——所以,不必劝说也无需勒令,致力诚美又坦诚相见且要适当的“贲”来沟通和呈现当是喜悦而随的途径吧。

六、中道治“盅”:

       蛊卦位于随卦之后,关于山风蛊,据说在古代时把许多毒虫放在一个瓶子里,毒虫在里面发生争斗,互相吞食,经过一番拼杀,总有一只最强的虫子剩了下来,这条不死的虫子就叫作“蛊”。由此可见,蛊是毒虫中的强者,毒性更大,甚至说是毒到了极点。

      本卦中的“蛊”是事,即“有事了”、有“麻烦了”的意思。蛊卦除了揭示人们将陷入麻烦之中,还告诉了人们如何解决麻烦的方法自新、自省、自察。这样做,会减少麻烦的出现,能把麻烦扼杀在萌芽之中。

       遥想六年前,大家的各种“畅想”总让人憧憬喜悦不已,于是相互跟随着走出了“爱之帆”之路。走在路上才体验到各种“事”、各种“痛”,总是“一波未平一波起”,未及解决被艮在面前的一定是最大最不易逾越的那些“事”。

        其中一种防“盅”治“盅”的方式是:“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甲”是天干之始,引申为事情的发端。甲前三日为“辛”,后甲三日为“丁”。事情开始之前要考量分析、尽力防患于未然;结束之后三日总结得失、应当反复观察,有问题及时控制和挽救。带有清晰的意识开始,带有清晰的意识结束——这让我想到负责小学部的谢老师常常在一个项目启动之前顶着一头小问号问大家:“为什么?”“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有必要?”颇有咄咄之势,现在想来,此为甲前三日,不可不“辛”,若都“因陋就简”不费思量,那隐患麻烦恐怕也就埋下了伏笔。我们的后甲三日之“丁”貌似并不足够,好容易完成一件“大事”,长出一口气,多数人如我一样一下子放松了,恨不能歇上几日再去想一想下一件事,而这件事的“丁”就此轻略了。如此看来,每一件工作都需要象我们的教学一样:象“土”一样计划、备课,反复想清楚:我为什么要教这个?为什么要这样教?然后象“风”一样进入课堂,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状态及时给出反应,及时调整节奏;结束后象“水”一样安静有序地回顾反思。

       纵观蛊卦可发现,治盅的方法有很多种:要么太过,方法强硬;要么柔弱,畏前畏尾——这些做法都是偏离了中庸之道,没有达到刚柔相济。最好的方式是刚柔并济,得中尊之位,用德而不用威,结果就会获得赞誉。为人师亦需严慈相济,一句用德不用威、刚柔并济更好的提醒了我们无论是在教学之中还是在学校管理之中甚至是家长工作之中遇到问题、碰到麻烦时所需秉持的意识。

七、关于“同人”

       从第一次参加华德福师训到这最后一次“内训”,从志愿者到主班老师,我随着“爱之帆”的队伍在华德福之道上刚好跋涉了六年。带着孩子们在童话中感受梦幻与真实,在寓言与圣人故事中会心小我与至善,其实我自己也在努力与求索中体验着希望与痛苦。六年来,爱之帆的路一直是爬坡的路,这就如同种子破土,迎风初长,正是事物创始阶段的特有属性,涉过这样的大川,才能逐渐走向坦途吧?如“同人”卦所言,遇到困难跟志同道和的人在一起,是出“否”保“泰”的最好方式——六年的跋涉是如何坚持坚守的?恰是“同人”!若没有这群志同道合的人时时相互扶携、守望相助,除了看到自己的需要还会去看到他人的需要,谁不想回到自己的舒适圈呢?

       三年级的农耕和建筑的教学过程当中,若只靠我一己之力,辛苦且不必说,是不是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都很难讲。正是得益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伴鼎力相助,虽辛苦,却从辛苦中不断汲取养料,让自己的意志力以及对孩子、对教学的图景都更清晰。一吸一呼,得到助力,助于他人,才会让“同志”之人都健行不已吧?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无咎,若只与相亲近相类似的人“宗族之人”相和同则吝——这是古圣先贤的智慧提点于我们的。如美丽女“先生”所说:“和和乐乐的生活中我们懒于思考,当我们遇到挫折就会迫使自己多去思考,重新思考人生及意义。才会发现哪一些是你应该相遇的,哪一些是你需要和同的。”做为三年级的主班老师,在这一点上似乎尤其感同身受。孩子们在经历九岁危机-所谓危机,就是挑战伴随着机遇、新的能力的产生,这样他们才能生成自我的力量,稳稳地站在大地上,为后面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而做为他们的老师,经历接近三年的苦苦求索、对自我的不断质疑,在跟孩子们一起轮过锄头、盖过房子,做了远超过自己“和乐”范围之内的诸多事情之后,才真地感觉到自己可以稳稳站在这方讲台之上而不愧于“师者”之名了!所以,我很共鸣于女“先生”所说的:“经历所有的经历,每一种经历都乐在其中。遍尝百味,才会选择自己真正适合的味道。”

八、尾声:我的魔法棒:

       内训第一期之前的先导课,我正在挣扎:要不要走向主班老师的的方向?第一次上Phillip的课就是在那时候。随着主课和音语舞课的一呼一吸,随着老同学大孟老师的“推波助澜”,一颗种子似乎悄悄地种在了心里;14年春天的第一期,Peny老师来了,除了教学的培训之外,很多个晚上她都会把即将带一年级的准主班们召集在一起,从家长工作到班级管理一样一样地理顺好了放进我们即将出发的行囊当中——我是如此幸运,似乎是在内训的引领和“保护”之下起航的。一直到与孩子们经历了创世的三年级,孩子们在各种矛盾冲突各种努力劳作中找到了自己在大地上的位置,我也似乎终于找到了自己在讲台上的位置和信心——华德福理念当中对儿童发展的认识、对人的尊重、对老师自我成长的引领以及各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慢慢在凝聚成一柄“魔法棒”,让我们做为老师跟孩子们在一起时、跟家长们在一起时甚至跟自己在一起时总有一些令人喜悦的事情发生。

       当我们有幸与古老的智慧《易经》相遇的时候,我似乎感觉到这是来自于我们民族魂当中的一种力量,从另一个角度与华德福理念相互应和,圆融流转之中时而广阔时面精微地为我们雕琢着每个人手中的“魔法棒”。从天人合一,由天行体察人事的角度去看到外部世界的变化以及外部世界与自己的关系——这样的角度和感受让随着三年级的教学感受“权威”的我不由更生出谦卑之感,敬畏于这样天地之道、万事万物生长变化之道。

       在赴京的火车上,我和同事谈论着这个话题,幸运的感觉愈加清晰。我们有机会踏上这样的道路,依循着天地之道,体察着鲜活生命的成长之道也寻觅着自己的学习之道——当我们因爱而教,因爱而保有灵魂的弹性、觉察的意识、面对挑战的勇气,就会将学习的力量、创造的力量注入爱中——这些都是炼就“魔法棒”的适度火焰吧?这“魔法棒”会将你所注入的传递给孩子,使这些鲜活的生命愈加鲜活、稚嫩的力量日益强壮——而我们自己也会在这教学相长当中走向鲜活和强壮。如三年来每日清晨的颂词所说:

“太阳那爱的光照亮我的每一天,

心灵里精神的力量使我肢体强健!

在阳光闪耀中,我崇敬您——

创造之神!

你把人的力量如此善意植入我心,

使辛勤劳动并乐于学习!

光芒与力量从您而来,

爱和感谢向您流淌…… ”

参考文献

周振甫 译注,《周易译注》。

鲁道夫.施泰纳,《人的普遍智识》。

爱之帆“易之美”学习社学习讨论。

Sven老师内训第六期关于《人的普遍智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