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大酒店设摊外卖,你感受到了什么?
文/苹儿(茵草芳菲)

盛夏的傍晚,在城市街角忽然多了几顶精致的帆布帐篷,帐篷下是五星级酒店摆放整齐的各种色香味俱全的卤菜和各式精致点心,甚至连餐盘都印着酒店醒目的徽标。路人只需扫码,就能用亲民而实惠的价格,买到一份平时可望而不可及的心仪美食。引来不少市民排队选购,大包小包的带回家享用。这魔幻的场景,今年夏天正在无数城市上演。
从市区到县城,今夏大酒店集体"下凡"摆摊,首先撕开了消费分层的遮羞布。过去星级酒店的溢价,一半在菜品,一半在“门槛”——水晶吊灯、钢琴伴奏、鲜花摆设,营造出一种鲜衣驽马、正襟危坐的氛围…… 当这些被浓缩进一个3平米的摊位时,人们突然发现,原来258元的下午茶套餐,原料成本可能真不如隔壁奶茶店用的锡兰红茶。就像爱马仕开始卖帆布包,奢侈品赖以生存的“距离感” 正在逐渐失效而已。

更深层次的,这是服务业对“确定性” 的集体投降。疫情三年,教会了酒店餐饮业一些基本的道理,再厚的资本,也抵不过现金流的突然断裂。现在他们宁可用较为低廉的价格赚吆喝,也要把后厨的折旧成本摊平。这种“降价求生” 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对"黑天鹅"的恐惧已刻进DNA——与其守株待兔等高端客源,不如用流量思维把米其林品牌,变成设摊外卖的招牌。
但最吊诡的是,广大消费者正在用微信、支付宝,投票支持这种弯下身段的设摊外卖。当五星酒店开始比拼谁家的小龙虾有卖相,更入味时,人们获得的不仅是实惠,更是一种隐秘而由衷的快感。大酒店终于承认了,那些所谓的“标准和价格”不过是人为制造的幻觉。就像年轻人挤爆3.5分的网红餐厅,就像中老年人花26元,经常去素菜馆品尝百余种美味素食一般。其实,他们本质上是在用自身的消费行为,来解构和评价商业体系的价值与价格。

或许再过十年回望,今年夏天的帐篷外卖,会成为中国服务业的“敦刻尔克时刻”——这不是溃败,而是一次带着体面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当高端商业开始学会用市井语言对话时,我们终将明白:所谓消费升级,从来不是把普通人拒之门外,而是让优雅不再高冷昂贵,让精致不必正襟危坐。
今夏大酒店能顺应目前的经济形势,敢于弯腰曲尊,设摊外卖。我倒觉得,这并非失面子,丢派头,而是一次与时俱进,靓丽转身。这或许是餐饮业的一场革命,既然能设摊外卖,何不尝试推行“外卖急送”呢?
此时此刻我在想,对大酒店餐饮业的真正挑战是,当外卖摊位撤回,酒店是否愿意把这条切口缝合得更好,而不是让它重新硬化为一道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