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的一些启示
最近在看的《深度思考》,让自己思考问题得到了一些启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接收的信息方式变得多样化,每天都会有铺天盖地的信息像我们涌来,而能够从中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并把不需要的干扰的信息拒之门外,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01定义信息,严格遵守80/20发则
大部分信息都是为了诱导你作出选择,其本身并没有价值。定义有价值的信息是如此困难,因为各种各样的信息总是被凌乱地堆放在一起,让人难以区分。
人们在聊天80%的话是废话,浏览网站看过的80%的新闻纯属浪费时间,商业合同上80%的内容和普通合同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最重要的余下的20%部分,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第一步就是学会定义对自己有用的20%的信息,剔除点无用的80%部分。很多企业家抱着对自己的创业经历不放,不停的大费周章地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实际上很多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如果一味地听取他人的成功经历而不提炼有意义的内容,那就只不过是在听他讲故事儿子,只能收获廖廖,对自己未来的发现益处不大。
02抽离,清楚思考的障碍
人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由自己过去的经验认知代入,慢慢思维就定势了。为什么拥有最多资料的人,也常常会做出一个最坏的决策,假如吸收信息和堆叠材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像一部填充的机器把外部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进来,感觉自己的大脑填充了很多知识很有安全感,殊不知填充进来了很多思维垃圾,对自己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好处,反而会阻碍了正确的思考。
洛杉矶有一位传奇的法官,他因审判过一桩离婚案件成为了一个受人关注的知名人物。当时,有一对夫妻离婚要走诉讼程序,他们两有一个孩子,有一套房子,双方都没有过错,都想更多地获得房子和更多的财产,同事也想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双方都请了律师',互不相让,都不同意和解,呈在法庭上的证据也没什么漏洞,因此成为了一件棘手的案件,最后,这个法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决:房子和其他一切财产都归孩子所有,计入孩子的名下,双方离婚后共同抚养孩子。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采取了抽离的方式,把财产归属的目标从当事人身上转移,把当事人从案件中抽离出来,将孩子作为重点,把财产判给孩子,这对夫妻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抽离就是要学会清空大脑的思维垃圾,从固有的思维习惯中跳出来,建立一个新的思考路径。
人都有惰性,人们整理好的信息,我们不用思考或者浅显的思考一下就可以获得知识。但人们给你呈现一定有他的目的,所以学会深度思考并成为习惯,才能让我们跳出思考的陷阱,不被他人左右只遵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