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喃喃呓语 常看常新的好文章👍😘苹果读书笔记

《刻意学习》读后感

2019-02-08  本文已影响30人  大恩不言谢

过年这几天看完了《刻意学习》这本书,虽然是作者Scalers平时的文章合集,但仍然有不少精彩的观点和实用的思路,就不一一赘述,在这里主要谈一些对我很有震撼性的观点,甚至是之前并不认同的地方,深入谈谈我对这些观点的看法。

强即时反馈真的重要吗?

在不同的地方都看到很多作者在强调即时反馈对学习的重要性,最近在学习系统论也在不断提到各种正负反馈对系统的作用,我几乎从来不会怀疑这个问题,所以当作者提出强即时反馈其实是学习的毒药时,我本能上的无法接受。

我们看到现在让大家上瘾的东西,都非常地能理解这种深藏在人性基因中的特点,就是本能地对能即时产生反馈对事物感兴趣,并沉迷其中,例如王者荣耀,例如抖音或者朋友圈,每做一点轻松的小事,就会得到奖励,甚至是关注,让我们不断地想要再去做那件事情,相比之下,手头从事地事情实在是无趣也毫无成就感,甚至做了很久以后也没有任何人关注到你的存在。所以我们就会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强即时反馈的事物上,等待它们的喂养,而那些艰难的,暂时看不到回报的,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自然慢慢退出我们的选择,就算偶尔被打了一通鸡血,奋发图强想要做某件事,也慢慢不了了之,然后给自己一个合理化的借口,然后又安逸地做着舒服的事情。

而学习和成长其实是反人性的,因为那意味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我们当然可以设置一些节点,让自己能够有反馈激励自己前行,但是关注点却不能在这些地方,下决心要做某事了,就要调低自己的预期,就算最糟糕的情况下,自己也要做某事,那么才可能真的持续去做,而之前我却正好相反,我要做某事都是想着很美好的结果,也充满各种期待,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而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是虎头蛇尾,开始时意气风发,决心要干嘛干嘛,但是几天以后,没有任何的反应,而坚持又很痛苦,就找个理由放弃了。所以不要太重视强即时反馈,甚至把这样的东西剔除出去也是有必要的,在前期可以设置较低一点的门槛,持续地做到以后,信心和兴趣都会增强,在一星期,10天,一个月,100天,这样的时间节点,好好地奖励自己一下,帮助塑造成不做就难受的习惯就好,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和肯定。

老师讲的不好就可以不认真听吗?

这个事情也是和我的理解完全相反的答案。想起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讲得很精彩,自己就听得认真,特别如果老师对我很好,那么我就特别用功在那门课上,如果老师讲得一般,那么我听不下去就干别的事情,如果老师对我很冷淡,我甚至就会报复她,给她找麻烦。看似很理所当然的道理,但是却养成了极其不好的习惯,也就是我把自己成长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沿着这样的逻辑继续发展,参加工作了,如果领导重视我,不断地给我机会,肯定和鼓励我,我就会很拼命,如果领导对我很冷淡,或者我不是特别佩服他,那我就马虎应付,得过且过。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我自己并不清晰,就很容易被各种外在的并不重要的因素所影响,然后给自己一个合理化的理由去偷懒。只有各方面的条件都极其好了,才说服自己要努力,而这样的成长速度必然很慢,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我转的,很多的外在因素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投入和参与改变的,但是如果因为外界因素限定就让自己马虎应对,那么注定就是一个平庸的人。

当然,老师为了让更多人可以学习效率更高,讲得风趣幽默又深入浅出当然很好,但是这里的重点还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老师讲的比较难懂,可能是因为难度较大,我要好好预习,争取下次能听懂。或者老师讲的并不好,自己要举出什么地方自己的理解更深刻,并记录下来,如果这样讲会更容易理解,那么一个讲的不好的老师,可能反而造就一个非常受同学欢迎的学霸。

我自己其实很挑老师,毕竟时间是有限的,而选择实在很多,所以挑厉害的老师也是合理的,但是作为学生,学好功课是天职,没有任何理由让自己怠慢,而且反过来想,讲的不好还能学得精通,那么遇到厉害的老师岂不是进步更加神速,所以无论老师好不好,无论领导好不好,自己都能快速进步,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做一点小事就自己感动得不行,为啥?

这个也是戳中我,看到自己很多很幼稚的行为历历在目,大体都是付出一点点,然后就自己感动得不行,甚至恨不得大家伙都知道我做了什么,而做的这些事情其实真的不值一提,还得为难别人硬要赞美和认可几句,否则还会不高兴,为何做一点小事就总是自我感动呢?我想是以下的原因:

1.做过的事情太少,且没有啥难度

2.做事的源动力来自外在,不是来自内在

3.身边的高手太少,看到高水准的事情太少,导致自我要求不高

4.没有真正地坚持做到一件自己都对自己佩服的事情

5.过于渴望强反馈,来帮助自己确认信心,内在的定力不够

要想真正地强大和从容,无需争辩,也不用特意证明自己,只需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重要的人,一一用心做好就行,长期,持续,稳定地把事情做到符合自己对自己的预期,就能杜绝这种幼稚的事情再次发生。

没能力遵守规则,就不要谈灵活性

这一点对于像我这种自认为聪明的人,也是相当难以接受的道理。为什么,因为一直以来总是认为墨守成规是笨蛋的做法,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以一直都不愿意被规则所束缚,看似天马行空,肆意妄为,甚至对别人勤勤恳恳地遵守规则觉得是不懂变通。而其实规则真正的重要性是有能力遵守规则的人,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带头遵守制定的规则,是领导以身作则的关键,如果制定的规则自己都不当一回事,别人更是会把规则当成耳边风。所有的灵活性都是建立在自己已经能够轻松地满足规则的要求后才能拥有的,在此之前,只需在规则的约束下成长,限制会带来真正的自由,而不断地追求表面的自由,反而会在不断重头再来中失去方向感。

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是遵守自己的承诺,什么都不谈,先完成个100天再说,例如店里很多时候有自己的独特的观点,也敢于打破陈规,提出想法,但其实越做越觉得自己的很多观点并不成熟,也不具备可行性,这就是实践出真知,不断地行动,不断地按照规则行动,慢慢地才能真的理解重点是什么,这个时候的灵活性才是有价值的。

全都是自己的事,不依赖别人,对付出保持感恩

书中提到一个教授对自己的女学生讲:“你们要记得,结婚是你一个人的事情,生孩子也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都没关系。”我看到这句话时也是觉得毫无道理,怎么可能呢,结婚和生孩子这样的事情,当然双方都有责任啊,男的应该怎样怎样,女的应该怎样怎样,难道不是吗?

你应该怎样怎样,这句话无论在家庭中和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而这句话后面伴随着的几乎必然就是情绪化地埋怨和毫无意义的辩解,最终带来的是情感的淡漠和各种失望的应对行为。重新思考老师的话,会觉得确实有智慧,只有在内心有这样的想法和预期,并且以这般心态开启生活,就会发现,丈夫和家人的任何帮助,都会是莫大的幸福,而这种感恩和珍惜也会鼓励他们增加这样的行为。

我爸曾经无意中说起过两句话,儿女以后是否孝顺不必太强求,自己尽了自己的义务把孩子抚养长大,问心无愧就好。店里无论缺了谁都要开。这两句话其实也是同样的意思,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不要对其他人抱有太多的预期和渴望,这样反而能够保持幸福感。很多的关系紧张都是不切实际的预期造成的,现实与预期造成的落差一旦不是自己可控的,就会带来深深的抑郁的情绪,要么报复,要么压抑,实在不明智。

付出没有回报怎么办?

这个问题也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在友情,爱情,事业中,都绕不过这个核心问题,我到底是应该傻傻地付出,还是应该精明一点,等待别人多付出后自己再看值不值得。

曾经听说过一个男女交往的秘籍是这么说的,有经验的男人会想办法让女人多为自己付出,什么献殷勤,请客,买礼物这些东西都是没经验的男生的做法,是无效的,只有让女人持续地为男人付出,最终女人会觉得自己真的爱上了这个男人,哪怕他很多的不是也愿意继续付出,最终无法自拔,这其中还有一个沉默成本的问题,也有一个独特性问题(因为与众不同)。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的:爱是一种能力,和其他任何的能力一样都需要锻炼。如何爱才能够让自己和对方都舒服,如何觉察并巧妙地满足对方的需求,都需要不断地练习才可能掌握,也需要不断地磨合。对于渣男如何泡妞,通过掌控心理方面的特点来赢得主动权,也是一种生存策略,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我还是宁可做一个傻一点的男人,对待值得的人,就付出就好了,持续地付出能形成两个巨大的好处,一个是我拥有了强大的安全感,值得托付终身,一个是我拥有了巨大的爱的能力,就算分手了,也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而且只会越来越幸福,因为在不断地练习中,自己的心智和情感会更加契合对方,这种对等的关系才能日久常新,越来越好,当然前提还是得遇到懂得珍惜的人。所以在感情上,遇到合适的对象,还是要勇于付出,只是这种付出不是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关注和关心,不要期待对方的回报,只是付出就好了,这是我很需要提升的地方,因为自己还是免不了对对方提要求,并不是很纯粹地付出,而一旦有预期就会失落,能否接纳对方,不要试着去改变对方,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啊。

在工作上看,道理其实会明白很多,那就是付出百利无一害。当然会有爱占小便宜的人,会把工作推给你做,会有领导把难办的事情交给你做,但是能力其实就是一次次地磨练出来的,心胸也是一次次的委屈撑大的,斤斤计较的人不但能力无法长进,人际关系也必然很平庸,因为自己对他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自然也就无法成为利益流动的连接点,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成为和他人相对孤立的小岛。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付出,就算最糟的结果,也比付出之前好。

虽然如此,但是边界感也很重要,尊重自己的时间和价值,别人也会更尊重自己,所以既不一味回绝,也不一概接受做个烂好人,而是量力而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位是基础,与人为善,不是帮别人做他本该做的事,而是支持他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支持才是对他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付出。

如果要做一个事,就要长期,持续,稳定地做,不论暂时的结果如何,都要投入一定的资源

这是整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一个地方,也是作者Scalers最让人佩服的地方,他自己已经接近5年的时间里每天写作,所以他说这个事情特别有说服力,是我很好的榜样。

这是我思维中一个很大的Bug,就是随意承诺,虎头蛇尾。首先不清楚所做的事是否是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没有足够的内在驱动力,很多时候是外在的某个机会或者某个应激性地反应就决定要做什么,自己并没有想明白需要为之付出怎样的资源,这个资源并不只是钱,而是心力,时间,精力,而且愿意持续付出多久,期待得到怎样的结果,而如果结果没有预期中那样,是否还愿意继续付出呢。很多的东西都没考虑清楚,然后就随意地答应别人了,然后就总是很被动地被推着去做某件事,而且很容易遇到困难或者挑战后就选择一个合理的理由放弃。而这会带来恶性循环,自己也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承诺,信用度下降,而真正的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如何才能破除这样的恶性循环呢?

1.自己的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想明白什么对自己最重要,而且一旦做成可以顺带使得其他的事情也一并完成或者显得不重要,这样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战略重点,要投入足够的资源确保执行到位,其他事情为战略重点让步。

2.要做自己能够把控的事情,不是不能接受不确定性,而是一旦开始就要长期,持续,稳定地做,不因任何外在不可控的因素而中断这件事情。

3.要能接受最糟的结果,也能抱有最美好的期待,知道前期都是沉默期,中间都是平台期,并不可能很新鲜很刺激,但是只有熬过这些阶段,才能体验到真正美好的果实,绝大多数人都在前面就阵亡了。

4.对于外在的奖励保持低敏感度,对于内在的奖励保持高敏感度,目的是形成内驱力,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而持续的过程累积出更多好结果的概率,对好结果保持随遇而安,不强求,知道都是概率的结果,只有不断提升过程的概率,持续改进,结果自然会逼近,只是时间而已。

不要太矫情,暴力破解,简单直接最有效

矫情也是一种病,就和前面所说的容易自我感动一样,纠结于一些点,持续地卡住,甚至情绪化地陷入其中,无法自我排解,期待着什么鸡汤或者什么厉害的牛人能够一语道破自己的问题,或者像小说一样,遇到什么武林秘籍,突然间就成了高手,这种幻想和面对现实相比显然更能让人喜欢,而作者面对这样的情境,提出的方法很简单直接,就是暴力破解。

暴力破解就是直面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不要绕弯路,不要心慈手软,简单直接地直面问题的本质,成倍加大行动量和行动速度,不要害怕走错路,如果走弯路了就把弯路走直,把错路走对。不要在行动之前就想到各种优化方案,连程序都没有运行起来,哪里来的优化根基呢?在这点上,我爸又是我很好的导师,他是简单粗暴的高手,很多事情我要想得很复杂,在他看来就是一顿霹雳啪啦的行动就搞定了,想只占了极少的时间,关键就是马上行动,然后边做边调整,灵活地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就好,很多时候是自己把问题想复杂了。现在我也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简单直接一点,不要矫情,不要瞻前顾后,直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就好。

不要纠结在细枝末节上,抓住主旋律

这个也是自己身上有的毛病,就是在不重要的地方耗费太多精力,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忽略掉了。例如身边的人爱谈论什么国家大事,中美关系等,这种大势当然也应该知道,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我能够掌控和影响的,把关注点放在这些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事情,那么成就就会大许多。

当我们学完了批判性思维,总能张口就批判几句,无论是罗胖的跨年演讲,还是李笑来的区块链,我觉得这个有问题,我不看好那个,慢慢地自己成为了点评家,说起来什么都懂,可实际上呢,只是一个普通6线城市的小市民,啥也没干出成绩。批评的那个人的千分之一拿出来,都够自己努力三辈子的,这样的评论实在意义不大,只能满足自己一时的嘴瘾,或者让人觉得你挺有见地的,除此以外也没啥意义了,对方更不会因为自己的评论而有任何的变化。更有价值的评论可能是,大多数人觉得他是怎样怎样的不好,但其实我发现他的什么什么做得很棒,这是我最需要提升的地方。或者是这件事他是这样处理,如果我在他的情况下,我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他比我高明在什么地方。这样的评论或许才对自己的行动和成长有帮助。

什么是主旋律?主旋律就是主要矛盾,主要关切,主要问题,主要变量,这些是会影响事件进展的关键,会决定我们最终到哪里。

在一件事情上,挑出一两个毛病大加鞭挞,其实一点也没有难度,更没有什么价值,也不会有市场认可,只能让自己产生沾沾自喜的错觉,你看你这么厉害,可我比你还厉害,而且还自我安慰这是独立思考,其实当意识到这些并不是主旋律的时候,克制自己的冲动,反而更加有益。而相反的,从复杂事件中抽离出主线,抓住主要矛盾并解决核心问题的能力极其稀缺,而且也很值钱。

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持续输出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得出的结论。持续行动,持续输出是关键的抓手,只要能做到这点,就会从整体推动自己快速地学习和成长。因为个人的品牌取决于持续地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或者思想,而大量地输出也能让自己思路更加清晰,也更能够看到自己思维的盲点,另外大量地输出需求会让自己更加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灵感和感悟,同时更加高效地吸收其他人思想的精华,内化为自己所用,否则就无法持续地输出高质量的文章,所有这些都会形成良性的互动,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自己所做的一个决定性行动就是开启自己的每日写作的模式,承诺自己,无论多忙,每天都把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所学所悟留在文字上,这是自己的一片自留地,要用心耕耘,好好栽培,相信在这里,能长出一直存在哪里,却始终隐而未见的那个更好的真实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