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读书省思 - 草稿
七,儒家学问的纲领
儒家的学问1,内圣成德之学,就是要从本体出发,从原有的自我出发,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过去的自我。有诚意,才能下功夫,才能自觉,主动,自律,保持不断的学习,才能辩是非,分善恶,才能让自己立大志,不局限在自己的小我,才能有更大的眼界和格局。
2,修己的同时,随着对自我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的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就会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愿望,这就是外王。为了外王家国天下为一体,要继续研究和努力的就是儒学的另一部分外王事功之学。有安排治权的治道,还要有安排政权的政道(国家、政治、法律),以及“开物成务”的知识条件(逻辑、数学、科学)
五,德行修养的原则和途径
①下学上达,要提升有限到无限,同时实践在忘掉现实生活中,不能成为游离在现实之外的虚空的假自由感。君子思不出其位。
②随时内省很重要,是下学,是道德修养工夫的入手处;迁善是上达,是道德修养追求的圆成处;
③我们的改过是终身要做的事,每一次改过进步,都是将自然经验转化为道德经验的过程,所有成功的道德经验都值得保留积累。道德构成历史才有庄严,生命纳入历史才不飘忽。
第四周 孔子建立了儒学的基本模型,道德仁礼。
道:是道德生活的理想面,努力修养的提升方向,终极目标向往的方向,虽然达不到,但可以志于道。
德是道德生活的现实面,是指人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已得知于天的部分,虽然还不能绝对完全道德化,但作为人已经有向往和努力在若干部分已有造诣,这就是德。
人是道德生活的主观面,是原则,指良心,有能力去明辨是非的历史经验——依于仁。
礼是道德生活的客观面原则,只经过人心所创造点化后形成的真实秩序,人活在这种秩序中就舒服从容有序——游于艺。
我们不断学习,向往提升自己,向天道靠拢,不断努力,让自己的良知得到更高境界的提升,并且把这种良知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每一个行为细节上,这样一个人就是儒家的模式,让自己得到更高境界的提升,这样的人才没有白活,才对得起自己。这种努力的方向和方式是真实的,可具有操作性的。
而西方文化,上帝和人是永远有区别的,所以不管人,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他永远没办法变成上帝,这样的上帝是在人身上无法落实,无法实现的。
3,孔子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点化与豁醒
中国文化传统的两个性格:第一,继承整全的文化体,第二时时明辨文化活动的真假是非。
儒学是通过人的良心或道德自我,来明辨是非的,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精微部分。心传+文统。
心传是指点良心,启发道德自我。
文统是重视历史经验,代代加以疏通修习,务求能先后相承,凝成文化经验的整体,而不断裂不矛盾。
人性,既有良心、仁心、道德自我等精神方面的无限性,又有人躯体肉身,现实层面的有限性。
人性的觉醒,就是指同时发现了这两方面的无限和有限。
诠释君子小人的概念,从孔子开始不再从人的阶级身份、古代世袭而划分,改变为人人都可以经由人格修养,仁心自觉而从小人蜕变为君子,这就是人格自由与道德平等的现实表现,也是从有限的身份、生命,转化为无限的具体努力。
孔子孔子将华夏和夷狄的概念从原来的血缘种族划分,转化为:凡事肯定人道、人性自由、人格平等,以道相交往,相亲爱的族叫华族;反之依然顺着求生存的动物性需要,做无限掠夺斗争的,都算夷狄。
用道德人性的观点来豁醒人心,是人自己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一贯的立国宗旨,立身原则,这些都是从孔子开启的功劳。
是非善恶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所以,当我们做错事时,首先我们内心是了解对错的,也会内心不安,为了防止我们继续错,甚至我们很多人会自愿地出来学习。
同时,主动学习这件事本身,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向往自我进步,向自我提升成长,在外在的具体体现。把提升自己作为终身志向,持续努力,不完全屈从于动物性,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君子。
2,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儒学是中国哲学,是整全的道德实践之学。第1种性格是述而不作,重视经验,承接历史,掌握全体;第2种性格是明辨道德上的是非,以引导人的生命历史文化都走向真实。
儒学是『集大成』的生命学问,不但在实践的起点,能秉持纯洁的道德理想,在落入人生经验的历史流程中之后,依然能时时检别,去假存真。这种能从始至终保持生命真实的学问,才是集大成的整全的学问。
孔子在几千年前,整理提炼出的人类的道德精神,使得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日新又新,承续不断。
中华民族有孔子这样的大成至圣,万世师表,实在是民族之幸。
我们生而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羞恶、辞让、是非、恻隐之心,人对自己的发展,是有更高向往和更高追求的,当一个人的眼界格局,心胸广大时,他的理想和志向是更广大的,我们不应仅止步于过好自己,管好自己,经典里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给我们清楚地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当一个人有明确的成长方向,他就不会事事纠结,内心漂浮不定。他的人生会是坚定的,笃定的,有力量的,人生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