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后小结
备课时,想到2019年春节的一个小故事,颇为感慨。故事是这样的:二嫂家的孩子期末考试时忘情玩耍,监考老师很生气,二嫂得知后更生气,历数孩子种种“劣迹”,当然根本原因在于孩子讨厌学习。二嫂威逼利诱,没有效果。于是,趁我拜年,央我“教育”孩子。孩子说,因为平常没时间玩,试卷做完后当然要抓紧时间玩。孩子又说,长大搬砖又怎么了?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也很有尊严……
结果可想而知,我劝学失败了……
今年春节,再见到这个孩子,他又说了一句让我难忘的话:我对写作业过敏,但我还是坚持写了……语气中透露着自己的“忍辱负重”……
当一个孩子从小就开始厌恶学习时,再多的苦口婆心都变成了加速抵触与反抗的毒药……
突然就觉得将来的教书生涯会更难,不爱学习和讨厌学习中间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上课时,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两个班反应截然不同,一个班特别激动,感叹,愤慨……各种发言,几乎成了辩论赛。一个班诧异过后默默无语……
做了一个微采访,学生的家长朋友都是怎么劝学的?发现大部分都是从物质条件入手,“将来找个好工作”“学历高才能挣更多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门当户对的婚姻”……
虽然这些话大多很实际,对现在的孩子激励作用却不大,现在城里的孩子大多家庭条件良好,甚至很富裕。孩子们根本没体会过物质匮乏带来的那种对“好日子”的渴望。不需要努力就能得来的东西,又何需努力呢?
而且外在的动力永远不及内在动力恒久,荀子的《劝学》里全是从精神层面讲学习的重要性的,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性本恶”,所以“明礼义而化之”我觉得这就是内在动力……
然而,可悲的是,长期在物质诱惑的鼓动下,又有多少人能找到纯粹的动力呢?
最后一段,“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蟹会挖洞,它只是偶尔存身于蛇鳝的洞穴。观察不全面就会造成错误的认知,让我想起苏东坡错改王安石诗的故事。圣人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