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组织价值到岗位分析——薪酬设计的思考
“Hi,张先生,您的浓郁摩卡好了,谢谢!”无论是在杭州西湖旁,还是佛山岭南天地的星巴克,咖啡做好后总会听到同样的话语。送上饮品的这句话无论在哪家店,总少不了标准的几个元素:称谓,“您的”,饮品的名称,表达感谢。背后无不传递着对于客户的重视。可以想到的是,星巴克在对于员工培训的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顾客受到重视的心理感受,会带来再次消费,提升门店的营业额。除此之外,支撑门店提升销量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可预期的咖啡味道、舒适的环境、温和的灯光等等。可以设想的是,舒尔茨在西雅图经营第一家星巴克的时候,就将这些成功的经验牢记于心,在如今每年以500家门店扩张的同时,将这些核心的经验、理念、方法传递和复制到每一个门店。
摄于佛山岭南新天地星巴克
维基百科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一个商业模式描述了一个组织在经济、社会、文化或其他的语境下,如何创造、传递、赢得价值的基本原理。 (A business model describes the rationale of how an organization creates, delivers, and captures value,in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or other contexts. ) 这个定义的核心词,在于“价值”。不同组织对于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描述与思考会有所不同,同时,当下成功的组织对于其组织价值的定义(经常也被称之为使命),变得更为抽象。记得2012年在马尼拉参加过一次由星巴克发起的公益论坛,邀请了一位在BBC担任野生纪录片拍摄的女摄影师,分享自己的成长之路。
从每次购买咖啡的用户体验细节,到参加其组织的活动,都能在点滴中感受到它自己确立的使命——激发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个社区。在实现组织价值,且得到应有回报的过程中,离不开对于创造价值的工作元素的拆分(价值链),并将其不断复制、传递和优化迭代。
今年公司也结束了一段商业模式的探索期,逐渐进入了复制和扩张的阶段,自己也接到了设计组织薪酬结构的任务。在摸索这个对自己而言全新的课题时,分享一下在薪酬设计中的几点思考。
岗位分析:基于工作实践探索出岗位职责与能力要求
在工作不断实践和优化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就可以模拟出某个岗位应有的职责和要求。比如我们拿两位咖啡师的工作内容来看,一位只是单纯把咖啡制作好,放在台面上,让顾客自己去取。而另一位咖啡师会在咖啡制作好后说上几句前文所述的暖心话语。观察发现后者服务的顾客重复到店率比较高,那么这一微小的细节有可能就成为了促进客户再次到店的因素。进而,在往后的招聘、培训中,组织就可以加入这一重要的环节。我们也可以试着把岗位职责描述如下:
- 按照操作标准制作店铺内所有种类的咖啡,并保证每一杯饮品的口感与品质;
- 与客户保持温馨地互动
当我们模拟出了岗位职责与要求之后,这就成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单位。在复制和扩张的同时,就能按照同样的标准设置岗位。无论是谁来操作这一岗位的内容,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
摄于佛山岭南新天地星巴克
岗位价值评分:解决岗位之间内部公平性问题
在不同员工进行分工的同时,就会涉及到薪酬公平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该如何说明A岗位应该比B岗位价值更高,从而付薪也更高。美世作为薪酬咨询的老牌公司,根据其多年的咨询经验,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把岗位评估维度拆分为7个——对组织的影响、管理、职责范围、沟通、任职资格、问题解决、环境条件。每个维度之下还有更为细致的二维或三维的分析,比如沟通部分就拆分为——沟通能力、沟通频率及内外部沟通。基本全面涵盖了一个岗位的价值。
能力薪酬:解决一个岗位下不同员工的薪酬公平性问题
解决了岗位价值的问题后,就要思考每一位员工的付薪问题。如上所述,一个咖啡师的岗位要求是固定的,但是不同员工的能力和工作结果会有所差异。那么,对于一个岗位,我们可以设立薪酬的带宽,分为不同的级别,并根据员工工作年限、工作绩效评估、工作能力评估等维度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单纯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总有点冷冰冰的感觉。从上述的逻辑来看,好像呈现的状态是雇主对于雇员有着硬性要求,从而实现商业的盈利。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这位咖啡师是真正热爱着自己的工作,用心调制经手的每一杯咖啡。在她递给你这杯热浓郁摩卡的时候,双眼看着你,露出真诚的微笑。这才是推动一个组织向前走的核心动力。
前段时间读到诚品书店吴清友老师的一篇文章,他讲到“服务”二字时说道:“当你把顾客看成消费者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他的钱,而没有注意到他是一个人。服务的终极目标是精进自己、分享他人。……顾客只不过是在分享我精进过程当中某一个当下。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完美的目标,但至少表达了我们对服务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态度。”
虽不能及,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