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023-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hdjwuxvks

(以前写的,好几个月了,想着之后修改下就发出来,结果一直没灵感改,今天先发出来看看,未修改)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古往今来,无数人思索人生的意义,华夏尤甚,中国古代的哲学其实是伦理学,探索人的意义

那么多圣贤给出了答案,为什么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思索人生意义呢。因为我们不只是思索人的意义,更是思索我的意义。很多时候,道理都懂,或是认为道理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

思索人生意义本身或许就是人生意义,每个人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实践中又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就是灵魂,是我之为我的根本。

无善无恶心之体

经过漫长时间进化的人类大脑本来就没有善恶之分,或者说,都是适应生存的。因为进化过程本就是不适者淘汰,都是劣汰,存活到现在的人类,身上的每一个构造,最少是不那么坏的。这些构造自然包括大脑,大脑中的确是有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思维模式,但是在遇到具体情况之前,还真不一定是善是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

善恶是动态的过程。如果说心之体是进化过程中写好的程序,那么人活着.运行他的大脑.就相当于进程,可以称之为意识。

到了现在,这个进程有几个线程,分别按照不同算法演算,即想法,可以称之为念,也就是这里的意之动,哪个想法是正确的呢,哪个念是善的呢,这就要看评判程序:良知。

知善知恶是良知

什么是良知,良知可以说是灵魂的核心。灵魂是意识运动的一个输出文件,它的名字叫“我”,有的灵魂很混乱,简单说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的灵魂很有秩序,有了体系,对自我的认知很清晰。

良知是灵魂的一个线程,是一个评判线程。良知处于一个低功率的常驻状态,当需要评判时,会或主动或被调用的活跃起来。灵魂三问:“我是谁”是对灵魂的整理,“我在哪”是对现在情况的判断,“我要干什么”是对念的调用和评判。

当然心之体本身有评判作用,我们称之为本能。

良知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灵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良知在意识运行过程中会随着学习和经历有一些改变,但是大体上是稳定的。

我们一定需要遵循良知办事吗?不能反过来吗?不能,因为良知是灵魂的核心,除非你想背弃自己,覆盖旧的灵魂,重塑新的灵魂。需要注意的是,良知不一定就是好的,它只是“我”认为好的,比如:小时候认为的恶可能是现在认为的善。

那为什么有时候,良知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却不会做,甚至做相反的事呢?这不是因为我们不需要遵循良知,而是因为我们的格物出了问题。

为善去恶是格物

什么是格物,格物是实践,是行动。发展善的想法,抹掉恶的想法,做善的事,不做恶的事,这就是格物,这个物不仅包括我之外的物,还包括灵魂、意识、念等等。

因为灵魂本质上是个输出文件,不是操作系统,所以良知不能直接去操作身体格物。那什么才能操作身体呢?是意识本身,或者说一直处于低功率的潜意识。而良知和念都是意识的衍生物。而念纷繁复杂,又有权重极大的本能干扰,所以良知的选择,并不能被潜意识所承认。就是说,用户态进程良知做出的决策不能调用管态的潜意识。

那该怎么办呢,增加灵魂自身的秩序性,明确何为我,增加决心,信念和意志。使得灵魂被心承认。就像火绒被win承认。

(悄悄说:或者,给潜意识注入病毒,攥取高权限。)


修曦所著,转载注明

如果能帮到人就更好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