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美食(汪曾祺篇)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32349/5da81494fc01269c.jpg)
中国人最讲究吃,不仅要味道好还要色相佳,一道美食要通过文字原汁原味的传递给我们,作者不仅仅要是一个美食家,还得是一位美学家,并且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汪曾祺先生就是当人不让的第一人选。
汪曾祺,祖籍徽州,生于江苏高邮,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文字平淡质朴,却不失美感和幽默,将生活的细微琐碎描写的清晰精准,尤其是写食物,不摆架子,不炫技,简明扼要,见字知味。
汪老先生走南闯北,美食为先,春韭秋葵、时蔬野菜、高邮咸鸭蛋、昆明汽锅鸡,从家园小食到地方名吃,穿透文字,四溢飘香。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四川才有夹沙肉,乃以肥多瘦少的带皮臀尖肉整块煮至六七成熟,捞出,稍凉后,切成厚二三分的大片,两片之间皮肉不切通,中夹洗沙(豆沙),上笼蒸火巴。这道菜是放糖的,很甜。肥肉已经脱了油(豆沙最能吸油),吃起来不腻。但也不能多吃,我只能来两片。”
“1938年,我在淮安吃过干炸鯚花鱼。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白嫩,蘸花椒盐吃,极妙!和我一同吃的有小叔父汪兰生,表弟董受申。汪兰生、董受申都去世多年了。”
疙瘩汤,把西红柿切碎下锅翻炒,化为浓郁鲜香的番茄汁,普通的面粉加水轻轻一搅,变成雪粒一样细腻洁白的小疙瘩,与红蕃茄、绿葱段、黄蛋花默契配合,造就了软糯鲜香的非凡味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充分补充家人所需。在工作的匆匆脚步之余,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汪老笔下的美食还很多,从素食到肉食,从家乡到他乡,从历史到文化,虽然很少提及稀有珍贵的食材,说起的都是鸭蛋、豆腐、小咸菜、炒米等小吃,但就在这些文字中,会让人发现生活的美好,手边常见的一餐未必不是人间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