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简友广场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

读《道德经》札记(4):要体现《道德经》的本源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17人  慧子爸美食与旅游

今天,读完《道德经》第五章。

读此书的方法,与前些日子读的那几本通俗读物不同。这本书,需要细嚼慢咽。

一要读懂原文,这是基础。不理解地方,要查看注解,还要把不同书的注解找出来,对照着看。二是要真正理解。书中的“道”,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有时指自然之道,有时指圣人之道,要区分开来。三要认真体悟。

《道德经》流传数千年,现在,有若干个版本。比较重要的有三个版本。一是所说的“通行本”。依据的是王弼所著《道德经注》。王弼生于公元226年,死于249年,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二是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竹简本。三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本。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竹简散落或抄写的问题,致使不同的版本存在文字上的差异。这种情况有不少。

如第一章中,第一句话,通行本是:“道可道,非常道。”而帛书本则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再如通行本:“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帛书本则是:“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对《道德经》,历史上诠注者众多。现代的学者,也多有不同的解释。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的理解为:“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它就不是永恒之道;名,如果可以用名词概念表达出来,那它就不是永恒之名。”有的学者则这样理解:“道是可以遵循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事物是可以命名的,但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怎样去解读,最重要的是要体现《道德经》的本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