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阅读、写作经验交流文章精选

重建阅读习惯,一周读一本so easy

2020-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云烟公子

一直想整理下自己这些年关于“阅读”的小小心得体会,无奈拖延癌晚期,在即将不愈之前,终于,今天鼓起勇气打开了这个话题,顺带开启2020年另一件拖延了很久的计划(是啥呢,待会再告诉你)。

我喜欢读书,从小便喜欢。还记得读小学时,周末邻居小孩都在院子里疯玩,我可以坐在墙角看一整个下午的童话书;升初中后认的字多了,就把哥哥姐姐们放家里的世界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小说,三毛全集等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了;进高中后节奏变快,每每晚自习写作业写到崩溃时,偷偷拿出抽屉里的红楼梦随便翻到哪一页就读,真是最大的乐趣;进了大学,简直是兔子掉进了红萝卜坑,最开心的事就是泡图书馆,日日流连忘返。再后来,反而是工作后,几乎没有再怎么读过书了,那些不曾阅读的日子,如今回首,就和那段青春一样单调苍白,在记忆里无法追溯。

真正重新捡起书本,也就是近七年的事,尤其是最近两年,随兴而至的阅读日渐成为稳固的习惯,自己从中收获的好处越来越多,就更想把这些小小心得体会梳理分享出来,比如保持阅读的数量(我无法告诉你怎么像大牛们一年看上百本书,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一年看四五十本还是可以做到的),以及支撑起阅读习惯背后的东西。若能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实属妙事哉。

Why:为什么要阅读

有意识的行为,离不开“动机”二字。阅读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认知成本都不低,如果找不到做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缺乏足够的动机,是无法长效支撑起行为的转变和持续的。

我反复问过自己,究竟为什么要阅读呢?阅读是为了什么呢?这是我的答案:

·  因为好奇心

记得小时候,妈妈笑我是十万个为什么。长大了,才知道,好奇心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因为有那么多的好奇,想探索宇宙运转的神奇,想洞察世间万物的奥秘,想了解人类智慧的讯息。毕竟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求知、认识更多有趣的人和事,满足好奇心。

·  因为有困惑

生而为人,谁没有困惑?而且随着年岁渐长,困惑还越来越多。诸如人际社交,职业发展,婚姻育儿,太多的问题,我们需要点拨和指导。

所幸,人类历史这么漫长,你要相信大多数问题,早已有人也同样遇到过,甚至那些智慧的大脑,早已思考的比你更透彻。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答疑解惑,通过学习他人智慧,解决自己问题。

·  因为想成长

如果说人生是进行时,那此刻的我们顶多算半成品。因为知道,眼下的自己还不够好,而未来的我,还可以变得更好,所以想不断去学习成长。

一层一层,不断去打开认知的天花板,看到更宽广精彩的世界,变成更有趣智慧的人。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迭代升级,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加速个体进化。

然而,说了这么多理由,其实更多时候,我只是单纯的享受读书之乐。开始阅读,仿佛是开启一个穿越时空的魔法,神游之中,和另一个智慧的大脑交流碰撞,和另一个诗意的灵魂精神共鸣,这意外收获的满足和惊喜,不就是那句话所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What:要阅读什么?

解决了阅读的动机和动力,我们再来聊聊,读什么的问题。

朋友问我,你平常都读些什么书啊?有好书推荐么?我也不知道读啥,给我个书单吧。

其实,读书真的很像恋爱。每个人所向往、所合适的爱情不一样,阅读合适的对象也自然不同。

哲人曾说,我们的大脑,不是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要被点燃的火把。

如果说,爱情是心灵碰撞的震颤,那么遇到一本合适的好书,则是灵魂碰撞的震颤。去寻找那些能够点燃你、激发你、让你体验到灵魂震颤的好书,这算是个大方向吧

如果要给几条具体建议,也可以参考:

·  跟随兴趣

兴趣永远是第一原则。强迫自己读一本根本不感兴趣的书,就像强迫自己爱一个根本不爱的人,终将是一场徒劳。

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阅读,是门槛最低、难度最小的改变。哪怕是以前不爱看书的人,也能渐渐克服对阅读的排斥或恐惧,逐渐建立起阅读的习惯。

随后,再逐步扩展阅读类别,加深阅读深度,巩固阅读习惯,继续迈向下个阶段。

·  阅读经典

尽量选择那些被时间和读者检验过的经典好书,一本书若能穿越千年百年依然被奉为经典,自有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而且,经典值得反复阅读,有一本抵N本的奇效。

尽量不读垃圾书。看一本垃圾书的时间,不仅意味着投入了沉没成本,而且还损失了读一本好书的机会成本,代价太高。

读完这个领域最经典的好书,你会发现,再看同领域的其他书,便有了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高度和宽度,仿佛手握地图,能更加系统有方向的拓展加深对这个领域的认知。

·  建立书单

这也是我个人的习惯。每年伊始,我会在备忘录中建立一份诸如“2020年愿望书单”,看到好书推荐,自己评估不错且感兴趣后,就放入书单。

经过持续的滚动调整,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书荒的时候,书单它自己会生长,只会越来越长。这时已经不是读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所取舍,做好精力分配的问题。这份不断生长的愿望书单,也在持续累积读书的欲望,给我带来良性的刺激和压力,产生“还有这么多好书在等着我”的紧迫感,自觉自愿便会少玩手机,抓紧时间,加快阅读速度,投入到知无涯中去。

那如何提高自己选书的眼光,避开垃圾书的坑呢?我也有一些小技巧分享:

(1)参考豆瓣评分和评价

一般来说,选择豆瓣评分8分以上的书很少扑街,再结合豆瓣评论判断是否感兴趣、适合自己。

以我自己为例,前些年随兴而读,阅读质量忽高忽低很不稳定。这两年阅读质量稳定了不少,收获也很大。把豆瓣评分拉出来一看,果然,前些年读过的书得分散布在6-9之间,而近两年则保持在8-9分区间。

(2)参考你喜欢的作者写过或推荐的书

一般来说,你会感兴趣的作者,多半他写过的其他书,你也会喜欢。他推荐过的书、写作参考过的书,甚至他喜欢的作者写过的书,也大概率是你会感兴趣的书。

我个人有个习惯,对于特别喜欢的书,会把书中提过的书、书尾罗列的参考书,按照豆瓣评分逐个搜寻一遍,符合第一条规则的,便加入自己的愿望书单,待后续阅读。

(3)参考牛人们反复交叉推荐的书

当你有意识去收集好书时,会发现,有一些书,总是反反复复,在各种场合,被各路牛人提到,这样的书大概率会是好书。阅读这类书,还有个好处,就是在自己看完总结后,再去和牛人们的评语对比,可以增加观察思考的视角,对比发现自己阅读深度的不足,进一步加深理解。

(4)不要抛弃暂时读不懂的好书

前面说过,阅读就像谈恋爱,是需要缘分的。一本好书,当下如果看不懂或没感觉,那不是它不好,也不是你不好,只是你们没有在最合适的时间相遇。

就权当种下一颗种子吧,尽量一读,留个印象,你会发现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初的那个困惑突然被照亮,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连成一片,某个关节在此刻打通,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难怪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How:怎么去阅读?

有了阅读的意愿,有了阅读的目标,那如何坚持阅读,让它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呢?

·  固化阅读时间

被同事朋友问过最多的问题是:你哪里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啊?

没错,作为一个成年人,每天的时间被工作、家庭、孩子分掉之后,能够留给自己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但正因为如此,能够有完整的一段时间,全身心投入阅读一本喜欢的书,那种纯粹和自己相处的时间,不是更加珍贵么。对于我们普通人,也许LV包不常有,但是享受阅读时光的奢侈和自由,还是可以经常有的。

阅读最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段,并且把它固化下来。以我自己为例,基本固化为三段时间:早上上班路上,中饭后午休前,晚上空余时间。零零散散加起来每天阅读至少半个小时,一周看完一本书,真心不难。说实话,我们每天玩手机刷朋友圈的时间也远远不止半小时。固化阅读时间有个好处是,这会让你形成到点看书的条件反射,当一件事成为习惯和自然,也就不再需要消耗意志力了。而且,不要小看坚持的力量,每天半小时积累下来,也能看不少书。下图是我三年上班路上(每天约25分钟)看的书(逐篇朗读的形式),也是我纯粹的享受时光。

·  训练阅读速度

还有人说,我也想看,但是真的看不动啊。

我太理解了,因为最开始的我就是这样,盯着眼前的这一页,可能半小时都翻不过去。一是难以集中注意力投入,一是真的阅读理解的速度太慢,看过的字进不了脑子,看完就像过了遍大眼的筛子,啥印象也没留下。如果这本书还刚巧很厚,那一般还没开始看心里就会打鼓,最后若没放弃,能在2-3个月内看完就算很不错的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近两年,书看的越来越多,才渐渐好转。尤其在19年末看完KK晦涩的《失控》,往后面对再厚的书,我也都不犯怵了。现在基本500页以内的书,5-9天看完,500-800页的书,20天内看完,平均下来,一周一本,这个速度我认为大部分人稍加用心便都可以做到。

当然前提是,你要坚持读,多读,阅读速度才能不断提升。这可以用神经学的观点解释,当你刻意训练你的大脑,用于传递信息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快速增长,且越来越发达,信息传递的通路会越来越多,信息处理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我们大脑的使用是个用进废退的动态过程

如果说我们每天跑步健身是在训练身体肌肉,那么持续阅读就是在训练大脑肌肉,坚持越久,效果越明显。

·  设计系统机制

然而,谁也无法对抗熵的力量,人性就是懒惰的。光靠兴趣、意志力、习惯,仍然不足以将阅读行为长久保持下去,只有依靠设计可以良性运转的系统和机制,才能让一件事情做到可持续。

为何我说是从近两年阅读习惯才开始稳定呢,正是因为我找到了这个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打造属于你的阅读操作系统。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包含输入—处理—输出,缺失了哪一环都无法完成闭环。阅读其实就是在做信息输入,处理是我们对其中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做提取和整合,这两步我们都可以轻松做到,但往往缺失了最后一环—输出。

经过这两年尝试和实践,我找到2条对我非常有效的输出机制,和大家分享:

(1)建立读书会

我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在19年建立了读书会,形式很简单,每月一期,每期每人用10分钟分享一本最近读过的好书。十几期下来,收获是远超预期。

当你犯懒不想看书的时候,一想,哎呀,马上要开读书会了,再不看书就没东西可分享,太丢脸,罢,还是赶紧看完吧,于是又有了继续阅读的动力。

当你不愿认真读,想随便翻翻的时候,一想,哎呀,没啥东西可在读书会上分享,发言划水,太丢脸,罢,还是认真看完吧,于是又有了认真阅读的动力。

所以你看,我们无需一味对抗人性,利用人性达成目标,也是好方法,我亲身体会,屡试不爽。

(2)持续思考写作

再后来,我嫌读书会每月一期,频次不够,开始探索新的方法。古人曰,君子日参省乎己。于是我想,那就以“每日一思”的形式,开始写作吧,反正写给自己,也没压力。但渐渐,我体会到了,哪是没压力,简直压力巨大!当一个人每天既不学习、也不看书、更不思考,哪有什么东西好写!你只有具备足够高质量的输入,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处理,才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输出。

于是2019年就在这样与自己的较量中过去,只要“每日一思”还在进行,就无法松懈,无法停止阅读,所谓,用输出来倒逼输入。然而这一切没白费,每天一点点的积累,到了年底累计居然有18万字,自己都惊讶了,也真切感受到这一年自己的改变和进步,值了。

然而,每日一思毕竟只是封闭式的自我小世界,缺乏与外部的能量交换,只有结合外部的反馈和校验,系统才能持续调优。所以,这个方式还可以进一步优化,那就是,开启公开写作,这就是开篇说的我今年的小计划,虽然拖了四个月,总算开始了。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最后和你分享一点,也是我常常提醒自己的一点:书读得再多,放下书的那一刻,一切才真正开始。

人常问:为何知道这么多道理,我们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很简单,因为,没有知行合一。

俞军老师说,仅仅多阅读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阅读、思考、实践中的最短板决定决策水平。

李笑来也说,践行才是改变的根源。

读了这么多书,一定要通过思考和实践,真正把学会的理念、方法、技巧融入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吸收内化并指导行为发生改变,才最最关键。

遇到工作生活中的任何事,观察思考,尝试用学过的思维框架和模型去分析、解释、预测、验证后再反馈和调优,如此反复,方能进步。

所以,阅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了很久,总结为8个字:

——向内洞察,向外成长。

那么,你准备好开始阅读了么?写下你的愿望书单,和我一起,踏上这星辰与大海的征途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