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世界万物秩序的基本构成

2022-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AUSKING黄东启

清华大学一个教授退休时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说:退休了,思考的都是小问题了。

最近在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羊为什么不愿意被拴着?是为了干坏事吗?

第二,如果一个人老盯着你看,你是什么感觉?为什么?

第三,假如家里来了一个亲友,打开你家的冰箱,想知道冰箱里有什么,有多少。你愿意吗?为什么?

没想到,这条微博发表后,不少网友参与了讨论,对问题本身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见解。甚至有的网友说:这些可不是小问题,细究起来个个都是大问题。还有的网友说,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终极性的问题,应该一直追问下去。

实际上,这个教授提出的问题就是个体安全空间和的距离问题。

人与动物的领地性,源自远古,最重要的是本能的安全反应。

动物领地性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动物领地性的功能:⑴繁殖功能: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⑵保护功能:动物多会占据那些周围有食物源的地方作为自己的领地,所以,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⑶减少冲突的功能:有一种现象叫做“优先居住效应”,指的是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人类领地性,领地是由个体、家庭、相互作用的群体所控制的区域。虽然对人类领地性的定义各种各样,但无论哪种定义都提到领地具有排他性、控制功能和有一定的范围限制。人类领地性是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伴随着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社交距离”成为今年的热门词汇之一。然而根据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的一项研究,人类并不是唯一在个体之间留出空间以减少疾病传播的动物。在动物王国中,诸如龙虾、蜜蜂等,通过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感染的例子很普遍。

“我们称之为‘隔离’的最好例子来自群居昆虫,如蚂蚁和蜜蜂。在某些情况下,受感染的昆虫会主动离开蜂群,独自死亡。” 上述研究的作者之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生物学家Dana Hawle表示。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汉密尔顿学院行为生态学家Andrea Townsend补充道,在上述类型的昆虫群落中,个体间的关系比人类家族中个体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牺牲自己保护大家庭是最有利的行为。

那么,动物是如何判断何时该保持社交距离的呢?

对此,Townsend表示,有些动物(如家雀)会通过某些行为——如嗜睡作为线索,评估潜在的感染和避免与已感染的个体接触。

“在其他情况下,动物进化得能够感受到相当复杂的线索来保持社交距离。”Hawle举例道,比如加勒比棘龙虾(一种通常群居生活的社会性龙虾),它们能够检测出病龙虾尿液中的化学物质,从而避开这些病龙虾占据的区域。

另一个例子是狒狒。研究人员取有和没有寄生虫的动物粪便,分别把它们的一小部分放在树侧面。他们发现,没有寄生虫的粪便比有寄生虫的更能吸引灵长类动物。

研究人员是如何判断这些动物是因为疾病而不是其他原因保持社交距离的呢?

有几种方法可以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在野生动物身上,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对感染个体进行药物治疗,去除寄生虫,然后观察群落中的回避行为是否改变。” Hawle说,研究人员曾在狒狒身上做了类似实验,结果发现,被寄生的个体会被群体回避,一旦感染个体接受了治疗,它们就重新开始互相梳理毛发了。

Hawle指出,研究人员也在蚂蚁身上做了大量研究,他们把一种真菌病原体引入蚁群,然后比较了引入水溶液的对照组蚁群的行为反应。“如果你看到,为了避免病原体,蚁群的行为发生了改变(限制巢内的活动或在巢外花更多时间),那就是这些动物对真菌本身有反应的有力证明。”

上述研究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社交距离会起作用。

距离,物与物之间要保持,人与人之间更要保持。

开车,归根结底就是个保持距离的问题。情感,说来说去也是距离没把握好。所以无论情感事故还是安全事故,首先考虑的是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公众距离:3.7米~7.6米。在公共场合,无关系或不认识的人之间是这个距离最合适。这里指的是机场、码头拉着行李箱时的距离,而不是排队过摆渡车或挤地铁。社交距离:1.2米~3.7米。这是一个桌上吃饭或到某单位办事的距离,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个人距离:46厘米~122厘米。这是同事之间或拥挤办公区域的距离,若是低于半米,就会感到不舒服,特别是不同性别的人。低于半米就意味着入侵。亲密距离: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44厘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

美国心理学家邓肯提出的人际安全距离是1.2米。在公共场合里,与人交谈的距离应该保持这个数字标准,过远会显得疏离,过近会令对方感到威胁。

在交谈的前两个阶段中,必须要恪守安全距离。具体的距离数字以交谈时的舒适感为标准。在这开头的十分钟里,不要着急去拉近距离。等度过了交换信息的阶段后,若仍然有进一步沟通的愿望,可以尝试找机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比如,在聊到一些对对方表示关慰的话题时,可以尝试着上前一小步,这会让你的关心显得更真实、更急迫。再比如,你可以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时候,用上前一步的方式,更近距离地去表达。这会令对方感到被信赖,有“你已把我当自己人”的安全感受。

安全距离在最初的沟通阶段,是必须遵守的法则。但过了最初的攀谈阶段,巧妙地去打破它,可以缩短彼此的心理间距。

安全距离逐渐缩短的这个过程中,也是一个亲密度不断增进的过程。当两个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彼此心理上也会发生亲密变化:会更愿意认同这个距离自己最近的人,是自己最值得信赖的亲密朋友。

安全距离到亲密距离,就是这样发生转变的。安全距离也并非人人适用。懂得安全距离的人,会是大家喜欢的社交对象,但若不懂得缩短它,你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是一个弹性空间,越是靠得越近,反弹就会越大,也容易受伤,并非所有走得很近人都是感情很好,相反,只会更容易变成敌人,往往能出卖自己的人,正是自己身边最信赖的人。

职场中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没有信任,就不会有出卖。

在职场中,无论是与谁相处,都要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我们称之为“安全距离”,只有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更好地保证自己的安全,也更容易了解对方,同时,也让自己在于他人的相处时,始终都有一个进退的余地。

——保持距离,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更加容易相处。

距离,物与物之间要保持,人与人之间更要保持。

开车,归根结底就是个保持距离的问题。情感,说来说去也是距离没把握好。所以无论情感事故还是安全事故,首先考虑的是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公众距离:3.7米~7.6米。在公共场合,无关系或不认识的人之间是这个距离最合适。这里指的是机场、码头拉着行李箱时的距离,而不是排队过摆渡车或挤地铁。社交距离:1.2米~3.7米。这是一个桌上吃饭或到某单位办事的距离,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个人距离:46厘米~122厘米。这是同事之间或拥挤办公区域的距离,若是低于半米,就会感到不舒服,特别是不同性别的人。低于半米就意味着入侵。亲密距离: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44厘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

回到开始部分,教授提出的问题,做一个具体分析。

羊为什么不愿意被拴着?

最近一直在想,羊为什么不愿意被拴着?我们经常见到羊被拴着的情景。应当说,饲养的羊是一种被驯化程度比较高的动物。一般地说,这样的羊即使是被拴着,也不会挣扎。这就给人们一种误解,以为羊对被拴着是无所谓的。

其实不然。你只要看看羊被解开拴着它的绳索,就欢快地跑出去老远,就会知道,它是多么地不愿意被拴着。

其实,羊不愿意被拴着,不见得是为了干什么坏事,甚至可以说,都不见得是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也许有人会说,羊不愿意被拴着,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找草吃。这话看起来有道理,其实不尽然,羊酒足饭饱的时候也愿意随处走动。

说到底,自由地行走,不受约束,是动物的一种天性。天性就是天性,不见得是为了什么。

当然,在不同动物中,这种天性的强烈程度是不一样的。被驯化的羊,被长期关在笼子里鸟,可能对被束缚多少有些习惯了。另外的一些动物则不然。比如,你用手圈住虫子和蜘蛛,这些虫子和蜘蛛会拼命的要挣脱出去。

一些研究表明,有些动物被困住时会自杀。比如,海豚,鲸鱼在被捕捉和困在一个地方太久之后就会有自杀倾向。一部分鸟类也是如此。如果你见过第一次给狗上锁链,你就知道了。那种挣扎和绝望,是痛彻心扉的。

还有研究发现,某种动物的智商越高,这种本能就越强烈。

注视下的冒犯与主体性问题

被人盯着,老实说是一个严重的事情。不信,你可以看看东北街头的一些斗殴是如何发生的。你老瞅我干什么?瞅你怎么了?两句话,可能就是一场殴斗的开端。

为什么会这样?用萨特的解释就是:别人注视你时,他下意识地就把你变成了他观察的客体。在这个注视中,他是主导者,你只是被他观看的物品,这是对你的主体性否定掉并把你物化的过程。同时,被盯者能感受到一种不舒服的压迫感。

这种压迫感,会扰乱人们的心智。

我们都知道那个有名的故事。埃及金字塔是由谁建造的,对此一直争论不休。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是由30万奴隶所建造。但在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断言: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定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布克的道理何在呢?原来,布克本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受到高压,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甚至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布克苦苦思索。

起先,布克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太差。后来他越狱逃跑,恢复了自由的生活,但是生存环境比监狱更糟糕。布克制造钟表的水准,居然奇迹般地恢复了。此时,布克才明白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布克认为,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正因有这样的经历,布克才能大胆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如果是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个运行着的行星上观察这些行星的运行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基于这种设想,哥白尼萌发一个念头:假如地球在运行中,那么这些行星的运行看上去会是什么情况呢?这一设想在他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了。一年里,哥白尼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距离从地球上观察行星,每一个行星的情况都不相同,这是他意识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轨道的中心。经过20年的观测,哥白尼发现唯独太阳的周年变化不明显。这意味着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始终没有改变。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宇宙的中心就是太阳。他立刻想到如果把太阳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那么地球就该绕着太阳运行。这样他就可以取消所有的小圆轨道模式,直接让所有的已知行星围绕太阳作圆周运动。

隐私是尊严的防护罩

你家冰箱里有什么东西,别人知道了,当然不会有实际的害处。但如果居委会大妈经常来检查一下你家冰箱里有几条鱼,有几块排骨,你的感觉会如何?

有一次,在一家饭馆吃饭。饭毕买单,服务员提醒加入会员可有优惠,如129的菜优惠价119。好吧,注册,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一个破饭馆也要你的这些隐私和信息。于是放弃,宁可多花几十元。但,今后再也不会来这家饭馆吃饭了。

有人说,加入是自愿的,你可以不加入会员按原价买单啊。这是大部分人的理解。实际上,优惠价菜才是正常价,不优惠的那个其实是对不加入会员的惩罚价。

实际上,隐私是尊严的一部分。隐私是自由的边界,也是信任的体现。

人们对尊严的需求,并不仅仅是担心受到实际的侵害。夫妻之间,往往是高度的不信任才会处心积虑地想翻看对方的微信。有人会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句话貌似有理,但实际上是很荒谬的。没做亏心事,别人就可以整天有事没事地叫门吗?

更重要的是,你有什么权力有事没事地随便敲别人的门?实际上,免于被打扰,是自由的内涵之一。

当然,为了维护群体生活的秩序,人们不得不接受某些必要的约束,甚至不得不牺牲某些隐私。但有四点,一是这种约束或获得隐私是必需的,二是这种约束或获得隐私是利大于弊的,三是获取隐私者得有能力保护这些隐私并对这些隐私的保护承担责任,四是,也是更重要的,无论是对隐私的获得,还是施加某种约束,需得到法律的正式授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