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力复苏小记
践行日记0829:
今天中午因为女儿和小伙伴有约,我说好了睡午觉起来就送她去。结果睡觉的时候没有关门,风吹得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吵醒了。想着要送女儿去约会,便睡不着了,心里还在鼓励自己:幸亏还睡着了一会,就够了。可是惺忪的眼睛,睡意朦胧的我,仍然带着一股起床气,看到女儿还没换衣服,就忍不住责怪她,不耐烦地说:怎么还没换衣服啊。然后我又嘀咕:天天要送你去这里那里,搞得瞌睡都睡不好,好累。女儿听了也很不开心地说:我今天又没打扰你睡觉,真是的。我说,我没睡好觉头昏昏的你知不知道。女儿说:你是不是以为那门砰地一声响是我弄的啊,那是风吹的好吗?你没睡好跟我有什么关系,哼,坏妈妈。
好吧,后来送她到了楼下,爸爸刚好也到了,我开车送他们过去。到了目的地,我把车停在马路边,结果女儿从左边径直开了门下车了,我忍不住又一句责怪:你怎么从左边下车啊,好危险的,任何时候记得从右边下车!
回来的路上,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模式:
1.首先是惯有的对自己状态不好的样子的排斥:每次一生病或者状态不好,就会不够接纳,不允许自己状态不好,觉得状态不好很麻烦,做事情没精神,人不好看,等等。本来就不舒服,还加上自责,更不开心了。(如果把自己的好状态和不好的状态都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仅允许所谓好的状态存在,也要允许不好的状态存在。状态好的时候我以好的姿态活着,比如活力四射、阳光活跃的样子。而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也同样可以用适合的方式呆着,比如静养、休息、宅居等,都是可以的。好与坏,本来就是人自己定义的,就像黑夜与白天都是人们自己定义的,认为这样的好,或者那样的不好,都是相对的。试想想看,如果人类一开始就把没睡好头痛定义为是好的,而反之则为不好的,那会是什么样呢?)
2.受害者模式。觉得没睡好,都是别人的错,从而有些责怪女儿总是占用我休息时间。(其实这次我是可以这样安排的,爸爸也有说过他自己带女儿去目的地,让我别管,可我觉得我开车送比较顺当,直接送到大门口,免得还要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过马路。这里有忽略自己感受的意味。我也可以跟女儿商量,既要照顾到她们出去玩,也要照顾到我的午休。那么可以把约会的时间定得晚一点,以不打扰我休息为原则。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总是竭力想当个好妈妈,忽略自己的感受。提醒自己:当妈妈不需要那么费力,先照顾好自己,凡事尽力即可。)
3.最近觉察力降低,和孩子对话的模式似乎又有反弹到从前的趋势。容易带着指责、埋怨的口气。比如“怎么从左边下车啊。”那时候我看到女儿的表情是有些不知所措的。她可能感觉到自己怎么做都不对。应该改为:宝贝,记得下次从后边的车门下车,这样更安全。(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关门的时候总忘了落锁,如果我把车门锁了,孩子就不会轻易打开车门,这时候再提醒她,效果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