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之三)
继前两天聊完了阅读的目的,检验阅读成果的方法和阅读的简要分类。今天要回答的问题是,“市面上那么多书,良莠不分参差不齐,我要怎么去选择呢?”
一味去读经典或者专业的巨著吗?
我上初中的小朋友曾经愁眉苦脸的抱怨自己看不懂父母布置的暑假阅读书目,我随手拿过他正在读的一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抛开别捏拗口的翻译不谈,尼采本身的哲学思想就已经足够晦涩难懂,远远不是一个初中的非天才少年可以领悟的内容。
“知道尼采是谁吗?”我问他。
“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咬牙切齿的飞快的回答我:“他就是个专门写东西害人的大坏蛋。”
阅读超过自己认知水平太多的书,无疑会扼杀一个人对阅读的乐趣,试想一下书中的每个字你都认识连起来却如同读天书一般的茫然,在这个时候如果你恰好有刷朋友圈的机会,看美剧的机会,聚餐的机会,你还会选择去阅读吗?
阅读本身就是一件享受度没那么高的,有着很长成熟期和半衰期的活动,甚至可以说,专注阅读本身就是在抗拒诱惑。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挑选的读物总是要符合“轻松不拗口,有趣不烧脑”的原则?
初期阶段培养阅读兴趣的时候,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可是从长期的心智发展来看,一味停留在“简单”和“轻松”并不太有益于认知水平的提高。
雾满拦江的公众号中曾经推过一篇题为《思考质量决定人生成败》的文章,讲述了选择每一个类型的阅读会对读者自身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结论虽然并不能当作必然,却也再一次验证了一个道理:
You are what you read.
一个人阅读的多维化决定知识面的广度,而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的高度,
偶尔放松一下的时候,读言情,仙侠,穿越之类的书籍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运气够好的话还能发现一些如《宰执天下》《庆熹纪事》之类的好书,可一旦当一个人长期沉浸于这种“休闲娱乐型”的读物,他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将现实和书中的想象混为一谈,认知倒退的现象。
打开手机,电脑,我们每天能够得到浩如烟海的书籍文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筛选,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最有效的阅读?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目的,能力和30%,(理论By伟大而神秘的夜一君)
简单来说,就是你为自己挑选的读物,在内容上不要偏离阅读目的的30%,在难度上不要超过自己现有认知能力范围的30%。
举个例子,当你的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而你自己的基础几乎为零的时候,你挑选的读物就不应该是类似于《宫锁连城》之类,没有任何历史常识含量的小说。但是也没有必要一开始就用《二十四史》文言版去扼杀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
从一些简单易懂的,类似《中国通史》之类的书中先去建立认知的大致轮廓,当自己有了足够的常识去支撑细节的时候,再去阅读白话文版的史书。当白话文版在内容上已经不能对你造成任何困扰的时候,再去阅读文言版的史书,体会古文的精简博大和含蓄。
遇到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很好很诱人,但实际内容并不能够对你有所裨益的书,一定要记得及时停止阅读这本书/这类信息,切忌抱着“看都看了”这样的心态,导致自己投入的时间成本不断增加,浪费了时间精力却没有得到实际的收获。
不要违背自己的目的,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及时止损。这是三项最基本的筛选法则,其他有效的途径包括但不仅限于:看评分,看作者,看书评,朋友/同行推荐。
选好了读物之后,究竟要如何通过阅读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按照《金字塔原理》中介绍的理论,逻辑/知识体系的构建结构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从框架到细节,从结论到原因,从结尾到过程,从论点到论据。
举哲学为例,你听过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苏格拉底,尼采,柏拉图,黑格尔,叔本华...但你不知道他们分别是谁,持有什么理论,彼此的思想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以及遇到某个难解的问题,你到底应该相信谁的理论。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构建有关哲学的大框架,何为哲学?它的发源,发展进程,核心人物的理论和重要事件扥别是什么?
第二步则是了解核心人物理论细节和关键事件的始末。
第三步,在了解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去寻找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事件的偶然性的必然性。
第四步,在深入思考过理论和事实及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辩证,内化和输出。
有没有觉得这张图看上去很简单?觉得自己只要按照这张图来做就可以非常轻松的了解走进一个陌生的领域?
那么下面这张呢?
你可以想象当每一个小标题都被放大成为最中间的那个,又会引申出多少相关的副标题以及理论吗?
人类的知识体系是更倾向于横向的联系与发展,而不是仅仅通过纵向的延伸。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阅读并不可能达到纯粹的“术业有专攻”,一味的谋求某一固定话题上的深度容易让人的视野变得狭隘,只有在纵向发展的时候同时注重横向的联系,我们对某一理论或某一领域的认知才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客观与全面。
构建起框架--填充细节--纵向深化/横向联系--筛选--整合--输出。这是简化之后的构建知识体系的大致步骤。
明天的内容将会介绍两种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有效扩充横/纵向信息输入。
祝各位小伙伴阅读愉快,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