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你听说过带领大臣“要饭”的皇帝吗?趣聊“逐食而居”的唐朝皇帝

2020-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津城沐雨

一说起要过饭的皇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起义之前,朱元璋当过皇上要过饭,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皇帝。

今天要说的“要饭”皇帝不是朱元璋,而是唐朝皇帝。

啥?唐朝皇帝要饭?谁都知道唐朝是封建王朝的巅峰时代,怎么会要饭?是不是听错了?

没错,唐朝是封建王朝的巅峰,而正是巅峰时代的唐朝,好几个唐朝皇帝却带着大臣“要饭”。

不过,这个“要饭”并不是朱元璋童年时的要饭,而是“逐食而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关中粮食产量下降,吃饭的人口却不断增加

关中地区自从秦国修建郑国渠后,发达的灌溉让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和成都平原的都江堰修筑后形成的“天府之国”有的一拼。

汉朝时期又继续在关中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关中地区的粮食基本上能够供养帝都的政府官员。

但是自从五胡乱华后,关中地区多次遭到破坏,一方面水利工程直接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关中的宫殿等建筑多次遭到焚毁和重建,这导致附近的木材遭到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的生产力大不如前。

隋唐实现中国的第二次大一统后,关中地区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开始迅速增长,政府机构也不断得到完善,长安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

比如,唐太宗时期内外文武高级官员一共才642人,而到了唐高宗时期高级文武官员再加上中下级官员达到了13465人,武后以及以后的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人员继续上升。

《通典》:及神龙(公元705—707年)以来,复置员外官二千余人,兼超授阉官为员外官者又千余人。

随着关中人口的增长和政府官员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更多,而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遇到灾荒年,关中地区更是无法养活庞大的人口。

而唐朝由府兵制逐渐转为募兵制,军队从兵农合一变为兵农分离,更增加了唐朝政府的开支,对粮食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无法满足政府的需求,只能从粮食产量高的江南地区调运,但从洛阳到长安地区并不能直接水运,陆路运输又不便,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如何才能解决政府的粮食需求问题?在运输得到根本改善之前,唐朝出现了历朝历代少有的现象:天子“逐食而居”。

“逐食而居”的唐朝皇帝们。

中国历史上很多封建王朝的国都,以防卫为主要目的,唐朝也不例外。但唐朝除了国都长安以外,还有东都洛阳,洛阳修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洛阳交通方便,便于控制江南的租赋。

上面提到,由于政府人员和关中地区人口的增加,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唐朝的皇帝们为了“吃饭”,多次搬家到东都洛阳来办公。

这种向东都洛阳“要饭”的搬家办公行为,被人们称作天子“逐食而居”。

比如,唐高宗李治时期,就先后7次到洛阳“办公”,而且主要原因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

这7次中有4次都是在关中地区青黄不接的正月离开长安去的洛阳,其余3次也是在正月前后,没有一次是在秋收时去的。

《册府元龟》卷一一三记载:咸亨元年……九月丁丑,以京师久旱,诏来年正月幸东都。

唐玄宗时期,同样是多次到洛阳“就食”。

《旧唐书•裴耀卿传》:明年秋(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耀卿对曰:“……今既大驾冬巡,百司扈从,太仓及三辅先所积贮,且随见在发重臣分道赈给,可支一二年……”

可见,唐朝皇帝们多次因为关中地区粮食不够供给朝廷,而搬到东都洛阳办公,唐朝皇帝们出现了“逐食而居”的特有现象。

既然关中地区无法满足唐朝政府的开支,为什么不把唐朝的国都直接定在洛阳?还要这么费事?

这可能和唐朝发展的方向有关吧——向西扩张的战略意图,这在之后的文章中将会专门讲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随手关注,敬请期待后续更新。

参考文献:

《册府元龟》,

《通鉴》,

《旧唐书》,

《唐宋帝国与运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