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探索
在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心存敬畏,也容易对不了解的情形,盲目崇拜。心存敬畏是好的,但盲目崇拜,则走向了极端。
盲目崇拜容易发生在名人,高学历,官方职位较高的人身上,这些人的普遍特征是“头衔很大”,大部分人都可能上了百度百科词条,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除去这些外在的光环,要真实地去了解这些人,难不难呢?确实也很难。难在哪里?
如果从生活和工作熟悉的情境下,去看看自己对周边人的理解,就知道到底哪里难了。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特征较为全面的理解,会相对困难。因为跟进的时间成本,和客观生活现实的局限。一个人不可能24小时的生活,都被全程记录跟进,公开展示。就连最高领袖,也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此外,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说话的分寸,说话的对象和目的差异较大,也会导致很多的理解偏差和误解。这种误解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不能像电脑那样传输无损地传输信息,尤其是很多信息还需要整合时。这给其他人,带来了整合信息的困难。
至于一个人的性格,真实性情,人性的底线,对某些事情的认知水平,价值观,情感倾向等,这些很难了解透彻。除非是朝夕相处的人,或许还有回避和隐藏呢,更不用说接触不多的大众了。更多的情况是,在你身边的人,与你咫尺之隔,但与你的精神世界相距甚远。至于,与你在物理空间距离更远的人,也就是容易让你产生距离感,权威感,甚至崇拜感的人,要客观认识其人,就显得更难了。一般而言,我们会接受新闻舆论对这些人的一般性标签和评价,这样节省社会的认知成本和合作成本。
人们对宏大的新闻或主题舆论,是一套接受信息的方式,对具体与你交往或是有交集的人,又是一套接受信息的方式。对宏大的主题,比如,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这是一条“客观”表述的新闻载体,涉及到具体的人(三位航天员)和具体的事(在太空驻留六个月),但是如果对这件事情背后的机构,任务,还有一些发展历史,现实意义等缺乏了解的话,也可以说,个人对这个宏大主题的认识是非常局限的。有多少人,去过中国载人航天官网深入了解过,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呢,即便作为普通的公民,其实,也可以深度挖掘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与自己的生活有所关联。
中国载人航天官网在我们中国载人航天的官网上,还有很多国外同行的关联网站链接,这恐怕是有些人设想不到的。因为载人航天不是中国人的事,更多是全人类的事情。虽然航天任务,承载着军事强国的使命,但不可否认,它还有更多科学探索和科研的使命,可以说,科学是无国界的。在这点上,无论是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还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或者是欧洲航天局,都可以说是我国的合作伙伴。
在引发爱国热情这点上,大多数媒体都会报告道国内航天英雄,这点没错。但如果从科研进步的角度,或者是探索宇宙,探索月球,火星,太阳这一个角度,我们的媒体报告和深入介绍就少得太多了。除非有很主动的人,或是有学习兴趣的人,或相对专业领域的人,如天文系专业的同学,或是青少科目机构工作人员和作者,其他大众,对这一角度会热心关注吗?即便关注,又愿意去了解国外同行行情多少呢。选择性报道,或选择性视角,是到处存在着的。如果你不去挖掘真相和现实,那么,看到的就永远是浅层的局部表象。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想站得高,看得远,就需要付出额外的精力和时间,去追寻,去质疑,去挖掘本真的现实、现象。
很多时候,对大众来说,生存不易,生活的琐事众多,要挣钱养家已经快要用尽心力了,哪里还有心情去关注这些严肃的主题?甚至是与个人看起来没有太多实质关联的主题。30年后,人类有科学技术能够移民火星,那也不可能轮到普通人。所以,关注这个有什么用?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我们这里的情况,更多时候,社会大众做好脚踏实地的事情就可以了,仰望星空的事,交给国家部门统筹安排。但国家也是需要一代代年轻人去投身一线的,没有底层大众的重大人口基数,激发大众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包括对世界航天事业的报道和客观对比研究,要出现高端合适人才也没那么容易,所以培育这种科学素养的土壤,也绝对必要。尤其是无国界的科技前沿,也是需要有人去科普,去介绍的,这样才能激发一代代有志的青少年,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前沿的梦想。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这一说法是存在,但科学无国界,是否有做到最好呢?
今年6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里面提到,争取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超过15%,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25%。上面的目标,很醒目地警示我们,目前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才刚刚超过10%!城市公民的素质相对高一些,男性的科学素养相对高一些。但远远还不够。国家的计划是,在未来15年,把这一比例提高15%,也就是平均一年新增1%的人口,具有科学素质。1%是多少人口呢?
“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3.75%和6.45%;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13.12%和8.82%。”
按照目前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1%的总人口,接近1400万人多一点。对正出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或许还可以继续培养科学素养。但大学生,工作后的人就不需要了吗?我觉得依然非常需要。不能光靠培养新出生的年轻人。现在每年新出生的新生儿也就1000万左右,并且还逐年下降。这些新生儿,肯定会有很多人去读高职,中职等,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具备。其他社会人士,也是需要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
我觉得,在这类航天发射的大事情上,除了热闹的自豪感,对相关从业者而言,或是产品界,或是服务业,完全可以做一些与此类科技相关的事情。比如科普活动,科普书籍,甚至科普知识问答,科普短视频。不是那么冷冰冰的,没有人出现的,科普视频,而是出于对知识的好奇,和对一些现象的探索兴趣的视频。
关注点的改变,需要人们有更多的闲钱,更多的闲时间,这样市场上,才会逐步培育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很多人的关注点,还停留在自豪,爱国等层面,不是说不对,而是还不够。看来,到这一步的话,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