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教育

一次演讲中的“得到”

2022-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杨桃yangtao

(背景介绍:在邹露老师的带导下,女儿与其他八位小作者一起出版发行了《我家的历史》一书,此书一面世荣获当当网历史类书籍六榜冠军,为了一月二十二号的新书发布会,老师召集孩子做五分钟的演讲……因为女儿演讲放在中间部分,爷爷也会出场助威,因此很有“精彩担当”之意,我就希望她认真准备多彩排几次……但是女儿只与爷爷合练一次就拖拉着没动……我们两个在二十一号彻底闹崩……我记录一下)

        在过去一周,当我深陷与女儿关于演讲的冲突中时,除了老师们给我的陪伴与赋能,我突然有点理解“应该”这个词!

“应该认真准备”

“应该与爷爷一起排练(爷爷年轻时是有 业余演员证 的,爷爷就很配合排练)”

“时间刚好在中段,应该是发布会高潮精彩的担当”

“应该背稿子”

……

有很多“应该”在!

        在说我的“应该”之前,我想分享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我依着陈海贤老师的理论模板,写了自己的认知)

        先从一个故事说起:《荷马史诗》里讲到,英雄奥德修斯回家途中曾遇到一个妖怪,这个妖怪有一张床,每个过路的人,它都会抓到这张床上躺一躺。

        如果这个过路人的身体比床短,它就把过路人拉到跟床一样长;如果比床长,它就把长的部分锯下来。

        以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个妖怪想杀人,现在我想,也许它只是想找个合适他的人,只不过,它头脑中所设想的理想伴侣应该跟这张床一样长。

        我们当然不会像那个妖怪一样,可是我们的头脑里是不是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想法。比如:

        小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有更懂我们、更爱我们的父母;

      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去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成绩;

        工作了,我们应该进更好的公司,赚更多的钱;

        为人父母了,我们就觉得子女应该更听我们的话(想一想这次演讲)

……

        如果现实不按我们头脑中的这些假设来运行,我们也恨不得弄一张这样的床,把不符合我们想法的现实改造一番。

        这就是所说的“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的本质,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尤其常见的就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不知道我们是否发现:“应该思维”几乎都会催生消极情绪!

这次演讲中,我觉得女儿就“应该”

是那种听话、懂事的。就应该认真写稿子,反复去排练,做到演讲时的自然流畅……所以当我发现她现实中并不是这样的,甚至还拖拉,我就很生气,又因为多多少少自己也学习了育儿的知识,也知道“一直想板正她”不对,自己就很急……可是我越急,女儿越不听,她觉得我说她委屈了还质疑我学的不好……我一恼怒,就越来越僵,我当时甚至丢下“你自己弄,我明天也不去了”这样的无脑话……

我的这种状态其实就是——孩子应该怎么样的“应该思维”。在诸多事的堆积下(我当晚八点还要网上考试!),越是想按计划走越是放不下这种“应该”,因为“应该”了,事情就理顺了,一旦没有“应该”,出现意外,就处理不好眼前现实了!

此时,难道我就完全不能想:好好完成演讲任务,出色的表现一下吗?

这里,我们要学着沥青

“愿望”和“应该思维”的区别:

想让演讲成功的愿望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合理。毕竟就像周星驰说的,“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可是,“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我们的愿望不一致。

我希望女儿乖巧听话积极做事,把这次演讲完成的比较完美,担起责任!(其实这里本来就有悖论——如果她太认真又紧张的不行,我又怎么办?)这只是我的愿望,她的愿望是否与我一致,我也没有去确认!眼前的事实就是她没有记住稿子(在读)、她没有排练、她没有与爷爷密切配合。

        事实是这样,我也战胜不了事实。就算想要改变事实,那也只能在承认事实的基础上想办法。

很可惜,有“应该思维”的人看不到这一点“事实”,被情绪左右的我,已经捕捉不了可以利用的事实了……我就好像是在跟事实赌气一样,觉得事实就不应该这样,还说“我就不去了……”这时候,我“想让她认真排练”的愿望已经超越了现实,愿望只有落空,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了。

“必须”和应该思维经常是相伴相生的。而“必须”意味着只能是这个结果。当结果不符合这个预期时,就会陷入到严重的焦虑当中。

“愿望”和“应该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我们支配着我们的愿望。

可是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好像变成了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这样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自主性。

这期间,我求助了老师,老师说:“没什么大不了,反正又不会是什么输赢。退一万步讲,搞砸了也是一次试错……而且瑶瑶现场能力强,你要相信她……”(一个深深陷入“应该思维”的人,连这样的话也听不进去……)

后来,我想了一下“演讲成功把现场气氛推到高潮”究竟是愿望,还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两天在老师的带动下,也认真学习了“应该思维”,我基本沥青自己的思维。

此时也许还是会有一些疑惑。因为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电影里,很多人下决心的时候,都会说:“我一定要做到!”而事后确实也有很多人做到了,我们也会把他们当做励志的榜样。

如果说愿望是一个可以完成,也可以不完成的东西,而不是必须要做到的东西,那我们会不会太容忍自己偷懒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

首先,当一个人说“我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能做到这件事,而是说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不是关于外在世界的,而是关于他自己的。

他自己愿意投入和奉献多少,这当然是他自己能决定的,但是他决定不了这件事是否能做成。就算他有很大的愿望去做成这件事,也不能奢望现实来迁就他的愿望,否则就变成了“应该思维”。

第二,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做是一种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变得更灵活。

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你越会去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你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

学会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作为一个妈妈要接受:孩子不是命令执行器,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多倾听ta的想法,再一起解决,而不是只执着于自己的想法……

如果一直放不下头脑中关于孩子的设想,脑子里就一直会有很多“演讲就该这样准备”的图景,而当现实不符合这个图景时,心里就会生出委屈(付出那么多,你怎么不配合——尤其奶奶对女儿说:我不是说你 你看你妈妈那么辛苦……我的个眼泪花忍不住流)、愤恨、沮丧等这些负面情绪。

当紧紧盯着现实与“应该”的裂痕,沉浸在失望的情绪当中,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孩子在这个事件中做的好的部分!

        这就是“应该思维”对自我察觉自我成长的妨碍。

        这次的大矛盾,正如老师说的“大情绪 大突破”,我也很感谢女儿给我这一次深刻反思自己的机会,真真的蜕一下心中的执念,我这空下来,重新复盘一下事件全过程,看哪些地方在那时的当下是可以调整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