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7 无题
听惯了“环境造就人”,但也只是知道这话常常引用于其中的那些故事,有一些不那么明显的例子出现的时候,却意识不到其中正是环境在起作用。
下午爷爷说老家的一个孩子找了个做中学教师的女朋友,他觉得非常好,我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原来这样就称得上“很好”了。就像我曾经自信的来源和我不断怀旧的原因:前者是旁人的夸奖,后者是我曾经沉醉在这夸奖中。小的时候,我眼中那些权威的人觉得好的,我就一定也觉得好,他们夸我的方面,我就会做得更好,我不懂真好假好,我只是想被表扬和享受那种“我是对的”的愉悦感。所以,其实我的价值判断和习惯深受他们影响——他们都属于这个小城。离乡之后遭遇的那些失落,有的是因为地位的落差,有的则是因为价值观的冲突、氛围的改变。现在再回想起读书时学过的那些思乡文章,才约略明白其中包含的复杂情感。
我还想起新闻中或电视中常见的某种人物,主角劝其不要做某事,将利害关系分析得头头是道,事外的我们也跟着焦急,后来大家发现这人还是如此这般,不听劝告,便大跌眼镜——既然利弊都已给你剖析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做这种“愚蠢”选择?其实有时候这些人是得到了社交圈的支持,对于他来说,家人朋友只要觉得妥当的,他一般也会觉得妥当,因为他们是共享一套基础观念的人;即便他一时不知如何定夺,但只要社交圈表示支持,他也不会把反对意见听入耳中。原因很简单:反对的人此前不与他相处,此后也不会与他往来,所以他所信任的和认为有理的,自然是社交圈的成员而不会是旁人。
我以前觉得正家风不是件难事,总之那些正面的品德都已经被概括出来了,照着做就好。然而真在现实中,才发现概括与具体竟有这么大的距离。譬如说,全家人沉迷玩手机,他们谁也不指责谁,那这件事就被合理化了,其他人看到可能觉得瞠目结实,可对于自家人而言,这就是稀松平常的生活。除非你把这种行为概括成“不自律”,给他讲一讲掰一掰,否则他意识不到原来自己也是不自律的人。这也显示出向他人学习以及反省的重要性了。闭目塞耳,便只知过自己的日子,过的糊涂了也不知道。不知反省,便在歧路上越走越远了也不知道。
我觉得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太高了,或者说我的目标定得太不符合现实了。其实,以我的能力,用心学一点,就会有一点的收获。烦恼都来自比较。总之有好的兜底,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要踏实去做啊!